|
|
一、本草查考
沙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學者陸維承考證1《本草圖經》(西元1061年,宋)中的三種沙參,其中淄州沙參與隨州沙參為桔梗科南沙參,歸州沙參則為繖形科北沙參。這顯示當時並沒有南、北沙參之分,僅以沙參之名通稱,且因各地用藥習慣不同,一直都有混用情形。直到《本經逢源》(西元1695年,清康熙34年)才將南、北沙參加以區別:「沙參有兩種,北者質堅,南者質虛力微。」,而首次描述其功效則是在《本草從新》(西元1757年):「北沙參,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白實長大者良」。
二、基源、產地、功效
《中國藥典》2005版記載,北沙參為繖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ex Miq.的乾燥根,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乾燥根。北沙參主產于山東、江蘇、福建等省,性微寒,味甘微苦,具有養陰潤肺,養胃生津功效。南沙參主產於安徽、浙江、貴州等省,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潤肺,化痰止咳功效。兩種沙參都有養陰的功效,但所長略有不同,張秉成在《本草便讀》中對兩種沙參的見解為「清養之功,北遜于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北沙參養陰潤肺之力較強,南沙參清肺祛痰之功較勝2。
三、市售沙參調查
根據學者屠鵬飛等調查,作為沙參的原植物多達30餘種3,在收集了60件南沙參(沙參)商品與62件北沙參(萊陽參)商品後4,歸結市場上沙參類商品的基源與流通情形如表1,其中南沙參的基源較複雜,北沙參的基源則非常一致。
四、功效比較
學者再進一步對10種常用沙參類生藥進行鎮咳、祛痰藥理作用比較5,鎮咳試驗以小鼠灌食0.3 ml藥液(12g生藥粉乙醇提取後溶於30ml蒸餾水)1小時後,用濃氨水蒸汽刺激30秒,觀察5分鐘內咳嗽次數與潛伏期秒數;祛痰試驗以小鼠腹腔注射0.25%酚紅,1小時後犧牲測呼吸道中酚紅濃度,結果如表2。
以上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南沙參的袪痰效果比北沙參好,而北沙參的鎮咳效果比南沙參好,這提供了《本草便讀》對兩種沙參見解之佐證資料。又有學者就南、北沙參所含的磷脂成分進行分析6,發現北沙參磷脂含量為南沙參的2.5~3.2倍,這可能是北沙參補陰之功勝於南沙參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1. 南、北沙參出典考證. 海峽藥學, 2007, 5(19):55-56
2. 近十年來北沙參的研究概況. 時珍國醫國藥, 2002, 13(5):309-310
3. 中藥沙參類的研究I.藥源調查和原植物鑒定. 中草藥, 1992, 23(9):482
4. 中藥沙參類商品藥材調查. 中國中藥雜誌, 1994, 19(11)646-647
5. 中藥沙參類研究V.鎮咳祛痰藥理作用比較. 中草藥, 1995, 26(1):22-23
6. 南、北沙參磷脂成分的分析. 中國藥學雜誌, 1995, 25(6):330-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