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憂鬱症有不少誤解,例如認為悲傷與憂鬱相同,只是情緒困擾,吃藥就能解決或一定會遺傳,甚至忌諱談論,以下是十大迷思。
所感受悲傷持續較久:
一般人悲傷通常是暫時性,憂鬱症患者所感受的悲傷通常持續較久,影響平時的生活。患者可以持續性覺得悲傷與空虛,而悲傷只是憂鬱症的表現之一。
心理脆弱表現:
憂鬱症並非心理脆弱,背後有複雜的生物、生理及心理、社會脈絡,只是憂鬱症常被貼上意志不堅的標籤。
重大創傷事件誘發:
重大事件如親人離世、離異可能誘發憂鬱症,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憂鬱症患者通常會持續兩周以上的嚴重情緒不佳,同時可能伴隨其他症狀。
神經傳導物質異常非疾病:
梅約醫學中心指出,憂鬱症患者的腦部相對於一般人,明顯不同,牽涉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
非只有情緒問題:
憂鬱症患者還會有身體不適、肌肉痠痛、頭暈,不只是情緒不佳。
男人也會憂鬱:
男性也會發生憂鬱症,但常擔心影響自己的形象,不願意對外求助,以致病情日益嚴重。有些中年男性遇到生活瓶頸自殺,往往牽涉憂鬱症。
父母罹患子女增險1成:
如果有憂鬱症家族史,罹病患風險增加一成至一成五,雖然有所影響,但不表示父母患憂鬱症,孩子就會罹患。
抗憂鬱劑就能解決問題
憂鬱症不是吃一顆要馬上就能康復的疾病,很多患者常需要心理諮商治療合併藥物治療,藥物也必須連續服用數周才會感受成效。抗憂鬱藥物主要是藉由調節血清素來達到治療作用,但化學性藥物強力調節下,也可能造成體內生理功能紊亂。
須吃一輩子藥物:
有些患者不必長期服用藥物,甚至發現部分心理治療勝過單純服用藥物。
聆聽患者感受減少病情惡化:
剛開始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如何與患者談論情緒或憂鬱症問題,但拋開刻板印象,及早聆聽患者感受,對減少病情惡化或有幫助。也有醫師認為不論是憂鬱或失眠都有一個心靈癥結點,如擔心功課、業務繁忙、失戀、憂慮家人等,只要能把這些心結打開,許多症狀自會不藥而癒。
北市聯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敬暉指出,心理壓力過大的確不只造成情緒問題,有些人的確會伴隨身體異常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