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治失眠 安神鎮靜為主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 嘉義、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廖晏農
   日期:100年04月18日
 
   

 

 

 

失眠,在古代中醫文獻稱為「不寐」、「不得眠」。輕者入睡困難,入睡時間達30分鐘以上;或是睡而易醒,在睡眠中,醒來兩次以上,且醒後難再入睡,睡眠不足5小時;嚴重者甚至徹夜難眠。

若以上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常伴有頭暈、心悸、健忘、多夢、倦怠等症狀,建議應尋求醫師協助。

失眠的表現與其病因、病情輕重、時間長短有關。常見者為入睡困難;若雖能入睡,但眠間易醒,醒後不易再入睡者,在中醫觀點認為多屬心脾兩虛;若是心煩失眠,難以入睡,合併心悸、口舌潰破、半夜口乾,多為陰虛火旺所致;另一種類型則為入睡後容易驚醒,平時容易被驚嚇或暴躁易怒,常嘆息者多屬心虛膽怯或肝鬱化火等。中醫辯證論治認為,失眠的關鍵在於心神不寧,故安神鎮靜為治療的基本法則。

失眠的病人每日應有適當的體力運動,平日注意生活規律,按時作息,避免午睡或小睡時間過長。午後不宜飲用濃茶咖啡,睡前不收看刺激的電視或仍埋首於工作卷宗當中。臥房應避免擺設不必要的家電,並隔離噪音干擾,以上都是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方法。

使用助眠中藥應請教中醫師,依個人體質與症狀詳細望聞問切後再施藥服用。為達到安神鎮靜入睡的目的,一般清晨或上午可不必服藥,只需在午後、晚飯後及夜晚、睡前各服一次,可有較佳的安眠功用。失眠患者也可居家施行穴道按摩,於臨睡前,先用溫水浸腳,再用拇指在腳底正中凹陷處(即湧泉穴)按摩約50至100 下,可有助眠功用。但若患有足癬或糖尿病患者仍應避免此穴道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