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麼是中耳炎?
耳朵發炎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常因感冒而併發,通常容易發生在中耳,在此部位發炎稱為中耳炎。中耳炎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最常造成兒童急性中耳炎的細菌為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及卡他莫拉式菌(Moraxella catarrhalis)。而Penicillin-resistant S. pneumoniae是最常造成急性中耳炎復發且持續的細菌。
中耳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中耳炎的定義為出現急性症狀(如:發燒、耳痛)、中耳積水,並且有中耳發炎的症狀。常見於六個月到九歲的嬰幼兒,由於耳咽管尚未發育成熟,若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細菌容易隨著耳咽管進入中耳部位而感染,使耳朵內化膿、發炎,導致急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併積液會造成病人持續中耳積水,但不一定有發燒、疼痛的症狀。常見於成人,其原因可回溯到病人小時候有耳漏的病史,病人小時候曾感染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可能造成其耳膜破裂或穿孔。耳膜穿孔通常會癒合,但若沒有癒合,形成永久性的耳膜穿孔,就變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使得耳朵更難抵抗新的感染,且耳朵內的液體也會影響病人聽力。
二. 常見症狀
中耳炎會因為耳咽管內充滿液體和黏液而影響聽力,但通常會自己痊癒。家長如果觀察到小朋友出現以下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感染中耳炎:「一直在拉耳朵」 「哭聲比平常更大」 「睡得比平常感冒時更不安穩」 「好像有一點不平衡感」 「好像對喊叫聲較無反應了」。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症狀包括耳內鼓膜充血引起的耳痛、上呼吸道感染、耳漏、發燒、輕微傳導聽力受損、耳鳴、暈眩、噁心嘔吐。急性分泌性(或稱積液性)中耳炎會造成嚴重傳導聽力受損,伴隨耳朵腫脹、吞嚥時有聲音的症狀。慢性中耳炎長久下來會造成病人的鼓膜增厚,降低鼓膜振動。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較不會感覺疼痛,但會有耳漏、聽力受損的症狀。
三. 中耳炎治療用藥種類簡介
1. 急性中耳炎
治療急性中耳炎的目標包括症狀治療及減少復發,大多數兒童7至14天後會自己痊癒,並不需要一開始即服用抗生素,中耳炎造成的疼痛不舒服可以服用止痛藥治療,若是嚴重的感染或是發生在嬰兒時,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若經常感染則需要手術治療。
2. 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若兒童大於6歲,且症狀輕微,最好的治療是盡可能將耳朵內液體排出。如果耳朵內持續數個月有積水,並且造成聽力喪失,建議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或是經常中耳感染的兒童。若有耳痛症狀,可服用止痛藥(acetaminophen及ibuprofen)緩解。口服或局部類固醇單獨使用或併用抗生素可以快速改善中耳積水的症狀,但長期使用的益處不大。在觀察期間醫師通常會使用通氣式耳鏡及鼓室聽力檢查進行臨床檢查。
(1) 症狀治療
急性中耳炎造成的耳痛可用口服止痛藥ibuprofen或acetaminophen治療。Ibuprofen用在6到12歲病人,每6-8小時口服5-10 mg/kg,一天最多給4個dose;用在12歲以上,每4-6小時口服200 - 400 mg,一天最大劑量1200 mg,不要使用超過10天。Acetaminophen用在小兒,每4-6小時口服10-15 mg/kg,一天最多給5個dose;用在成人,每4小時口服650- 1000 mg,一天最大劑量4 g。局部止痛藥(如:chloramphenicol otic solution內含benzocaine)可以緩解急、慢性中耳炎造成的疼痛。解充血藥及抗組織胺不建議用於急性中耳炎。
(2) 抗生素治療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家庭醫學會於2004年制訂治療急性中耳炎的準則,依據年齡、症狀嚴重度以及診斷的確定性而有不同療法,並非所有中耳炎病童都需用抗生素。AAP/AAFP以6個月及2歲為分界,小於6個月的嬰兒,無論是否確診為急性中耳炎,均建議給予抗生素治療。6個月到2歲的小孩,若未確診、疼痛症狀不嚴重且發燒小於39℃,建議先給予局部或全身性止痛藥並觀察48到72小時即可,若有確診或是症狀加劇,需給予抗生素治療。2歲以上的小孩尚未確診為急性中耳炎前、或是已確診但症狀輕微,建議先給予局部或全身性止痛藥並觀察48到72小時,若確診且症狀嚴重,需給予抗生素治療。(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