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藥品造成下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自2007年發佈以來,逐漸受到骨科及牙科醫師的注意。原本單純的拔牙傷口或是口腔感染卻引起嚴重的骨壞死現象,經病史追查後瞭解其服用雙磷酸鹽類的藥物史,因此,對於其所造成的藥物危害著實不容小覷。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牙醫門診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主任委員陳彥廷表示,根據研究,致病機轉可能與顎骨代謝速度較快、雙磷酸鹽會抑制蝕骨細胞,干擾正常骨質之代謝及重塑作用有關。
另外,患者若有合併使用免疫相關藥物如類固醇等,亦會增加骨壞死之機率。臨床上,靜脈給藥之發生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而口服藥物發生機率約僅為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然而,有使用雙磷酸鹽藥物在接受顎骨手術治療如拔牙,植牙或牙周手術等則會大大增加骨壞死之風險。
許多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的患者不單單只為了治療骨質疏鬆症,包括惡性腫瘤之高血鈣併發症及骨轉移治療等等。預防重於治療,臨床牙科醫師應在拔牙或進行相關牙周手術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及藥物史,了解其是否服用或施打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的時間長短、劑量等等,藉以評估其造成藥物不良反應之風險。
已經產生不良反應患者應對其症狀進行完整之評估,包括牙科病史詢問,骨壞死之程度,影響範圍之大小,以及詳細的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給予適時地監控及治療,甚至是更進一步地轉診至口腔外科專科醫師等,都是牙醫師可以提供患者的協助。
在預防方面,必須與醫師討論,使患者認知雙磷酸鹽類藥物在牙科治療上所造成的影響;並告知患者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症狀,使患者本身了解並注意口腔環境衛生的清潔。甚至是在開立藥物前,會診牙科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事先移除可能造成之後必須拔牙或進行牙周手術的病灶,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