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去,我這麼老了還上什麼課,我現在還很好,我可以照顧自己,不用去上什麼課啦!』
『媽~因為那邊有一個人台語很破,上次妳還有跟她說過話呀~她問說妳可不可以去教她台語啦!』
『教台語喔?台語我會啦,其他的我就不會喔!』
『好啦~反正在家裡沒事呀,妳就去教他們台語嘛。』
『好啦…好啦…出去走走也好。』
女兒用了很多種說法,試圖說服母親願意外出參加活動,不難想像其他照顧失智者的家庭,相同戲碼也正在上演。
輕度失智者可以幽默風趣的跟大家有說有笑,也可以栩栩如生的分享著過去的生活經驗,從外觀上看來與一般人一模一樣,根本很難從外觀上判斷出失智。但是在相處之後就會發現問題;忘了剛剛說過的事情而重複詢問、在不熟悉的地方迷失了方向…等。照顧者的壓力及疲憊日漸增加,這樣的失智者家庭大多數生活在我們週遭。
參與活動可以增加失智者大腦活動,而多動腦有助維持或延緩功能退化。
在團體活動中,小至出席表的黏貼、物品的認識及搜尋,大至活動中益智動腦活動、歸類排序甚至是邏輯推理,都可提供失智者動腦的機會。而不同的團體類型會運用到不同的認知功能,並非只有認知訓練才有動到腦,將認知刺激概念融合在各類活動過程之中,失智者接受度更高,效果就更好。避免用考試、訓練的形式,以免對失智者形成壓力產生排斥與拒絕。
當然,以認知為主要元素的團體可能有更多動腦的時間,但仍要使活動有趣,更重要的是讓長者覺得有尊嚴,避免讓他們感覺到幼稚、不被尊重。引導失智者參與活動時,要給失智者時間及機會,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這對許多帶領者及家屬都是一大挑戰。
除了大腦的活動外,肢體的活動與感官的刺激也很重要。團體活動開始前的暖身運動,從頭到腳簡單的肢體運動及伸展,除了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動度,也可以協助成員將注意力集中在團體之中。
活動中安排刺激失智者視、聽、嗅、觸及味覺的機會,像是音樂團體的懷舊老歌、懷舊團體的傳統小吃、藝術團體觸感不同的藝術媒材,讓失智者經由各種感官的刺激,引發更多言語表達、人際互動及愉悅感受。
團體活動的設計要考量失智者能力,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而且要隨時能夠依照失智者的能力做彈性調整,在零挫敗原則下,讓失智者可以順利完成並提升成就感。實務中我們發現失智者的自信會漸漸增加,並找回自我的價值感。
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學堂共有六個班,分別是薪火相傳班、頭腦體操班、瑞智音樂班、瑞智運動班、藝術創作班以及活力樂舞班。
薪火相傳班讓成員享受在懷舊的過程中,引導成員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
過程中準備與主題相關的引導物,聊到童玩時將實際的童玩拿出來玩,談到早期做生意的叫賣聲可以準備音效聽一聽當時的聲音,明星花露水的味道也是經典的嗅覺記憶,嘗一口早期的麵茶勝過一切,加上懷舊的環境營造,帶領者可以用五種感官和人事時地物的問句引導出更深入的細節,與成員一同回到過去的時光,讓過去在當下呈現。
頭腦體操班的認知活動,因成員仍保有的能力不同,需要將活動做分級並很有彈性地調整活動難易度,經過提示與示範讓成員自行或是互相協助找出答案。
瑞智音樂班以音樂為媒介,有著吸引成員願意參與的高度優勢,不開口的成員聽到熟悉的旋律也忍不住跟著打拍子,一同討論歌詞的內容增加口語表達的機會,或者是當個寫詞人寫出自己歌抒發自己的感受;若有成員會樂器就可以現場來一段演奏讓團體氣氛更好,也可以搭配旋律來做肢體律動,音樂活動總是能帶來美好的時光。
瑞智運動班會在團體活動前先評估成員的體能及身體動作能力,並在團體活動後再次評估成員的進步或退化情形,做為修正活動設計的參考。前半段從暖身與緩和運動進行到伸展運動以及認知活動,後半段在健身房與專業教練搭配使用健身器材進行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口令清楚與動作分解示範,在運動過程中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適時鼓勵與讚美可以讓成員活動參與意願高並增加自信心。
藝術創作班提供非口語表達方式,如透過不同的主題,我的家鄉、最棒的拿手菜或是喜愛的風景等,討論主題的時候可以自我表達與分享,亦可以增進對生活的覺察,接著鼓勵與引導將剛剛討論的想法具象化,形狀、顏色、大小等,讓成員自發性的創作。
活力樂舞班由舞蹈治療師與成員一同共舞,從結構式的舞步觀察成員們的模仿能力與肢體功能,再進一步的創意發想出屬於自己的肢體動作,與生活中的主題結合,像是做家事時的家事舞、空中飛翔的各式鳥類…等,舞動過程中成員間互動增加,表情的豐富度與創意總是讓人驚喜。
瑞智學堂從活動中發掘輕度失智者仍保有的能力,努力珍惜並發揮其能力,以及引導失智者分享珍貴的人生經驗。從瑞智學堂服務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只有病,而是這個「人」,以及他的「美好」!
※瑞智學堂簡介:
瑞智學堂是專為輕度失智者及其家屬設計的社區認知促進服務,目標在於發揮失智者保有的能力,維持最佳功能、延緩退化,並提升失智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台灣失智症協會在民國93年開始發展瑞智學堂服務,並於97年在公彩經費補助下開始推廣,至今全台已有65個合作單位,參與瑞智學堂的失智者已逾6萬5千人次,團體帶領者與協同帶領者一起創造一個沒有壓迫感且相互支持協助的環境,讓成員間互動增加,接收到彼此接納與肯定的訊息,提升了對團體的認同感,活動參與意願也提高了,成為成員間的社會支持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