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莞語專欄》以毒攻瘤新思維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日期:11月09日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中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晚期會轉移、擴散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若發生轉移則平均存活期小於一年。與白人相比,黃種人的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率較低,但全球發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因此國人仍不能掉以輕心。黑色素瘤致病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公認紫外光的曝曬是危險因子之一,然而亞洲人黑色素瘤好發於手指甲間及腳掌等非光照部位,與紫外光的曝曬較不相關。黑色素瘤自我檢測有五大重點,當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病灶不小及不平等的不明斑塊且容易出血,需要早期就醫檢查及診斷。早期發現黑色素瘤,並以手術切除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除了傳統化療與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的進展亦日新月異。今年10月27日,美國FDA已正式批准安進公司的Imlygic(talimogenelaher-parepvec,T-Vec)生物製劑許可申請。T-Vec是一種由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病毒,通過修飾加工使其只能在腫瘤細胞中複製。當直接注射T-Vec進入腫瘤後,病毒在腫瘤中複製並引起癌細胞的溶解與死亡。同時,病毒可產生顆粒細胞暨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誘導免疫系統的活化,進而針對癌細胞的特異性抗原發揮免疫攻擊作用。第三期臨床試驗(OPTiM)的結果顯示,436位病患中,接受T-Vec治療組有16.3%的患者獲得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的療效反應,顯著高於GM-CSF對照組的2.1%。患者對於T-VEC治療有極好的耐受性,多數患者無副作用,即使出現副作用也屬輕微。除此之外,至今未發現任何病毒具有傳染性的證據。T-Vec適用於首次手術後復發的黑色素瘤患者的局部治療,預計治療的平均成本約65,000美元。

目前,T-Vec與最近在美國批准上市的免疫療法藥物,如CTLA-4抗體ipilimumab、PD-1抗體pembrolizumab的聯合使用正在發展中。另一方面,溶瘤病毒治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考慮在其他腫瘤如頭頸部癌、乳腺癌、肺癌等方面的應用,今後數年勢必為癌症治療的進展方向。其他病毒也將開發應用於溶瘤病毒治療的可行性,例如澳大利亞的Viralytics公司正在研究的Cavatak,屬於柯薩奇病毒A21,由於能結合特異性受體進入細胞,故可以採用靜脈注射和腫瘤內注射兩種途徑治療。對於無法經斷層掃瞄或超音波引導而給予靜脈注射的癌症,科學家仍需探索其他可應用的病毒類型。借助病毒一臂之力,若能有更多治療選擇多管齊下,將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得以奮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