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醫擅治脾胃病,可用藥材一籮筐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04月10日
 
   

 

 

 

中醫治療脾胃病可用藥材相當多。中醫師賴姿吟表示,通常可分為溫中散寒、清熱、消食化滯、補脾益氣、行氣、升陷降逆、攝血止血、升清降濁、燥濕、生津、瀉下等類。

賴醫師指出,溫中散寒藥可以散除體內寒邪,包括乾薑、附子、吳茱萸,川椒、肉桂、丁香、高良薑等;清熱藥一種是辛寒清熱藥,包括石膏、知母、竹葉等,另一種是苦寒清熱藥,包括丹皮、黃芩、梔子、黃連、黃柏等。

消食化滯藥可以消除食滯,包括神麴、麥芽、萊菔子、山楂、雞內金等;補脾益氣藥包括黨參、甘草、山藥、黃耆、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等;行氣藥包括厚朴、枳殼、木香、陳皮、砂仁、紫蘇、大腹皮、荳蔻等。

升陷藥包括升麻、柴胡等,降逆藥包括代赭石、旋覆花、藿香、丁香、厚朴、竹茹、陳皮、吳茱萸等;攝血或止血藥包括側柏葉、艾葉、三七、地榆、炮薑、阿膠等;升清或降濁藥可分為兩種,升清藥包括藿香、紫蘇、白芷、桔梗、荷葉等;降濁藥包括薏苡仁、半夏、茯苓、通草、厚朴等。

辛溫燥濕藥包括陳皮、蒼朮、半夏、厚朴等;芳香化濁藥包括藿香、白豆蔻、佩蘭、砂仁、石菖蒲等;淡滲利濕藥包括茯苓、通草、豬苓、滑石、澤瀉、薏苡仁、蘆根等;生津藥包括沙參、玉竹、石斛、生地、玄參、知母、粉光參等。

瀉下藥能引起腹瀉、潤滑大腸、促進排便,熱結類包括大黃、芒硝等;寒結類包括乾薑、附子與大黃、芒硝同用;津虛便祕類包括麻子仁、杏仁、瓜蔞仁、柏子仁、肉蓯蓉、生首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