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竹,不免想到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不僅僅代表「氣節」與「謙虛」,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在生活上也可作為食物與藥物使用。《本草綱目》對竹類相關藥物(竹葉類、竹茹類、竹瀝類、竹根類)的藥性、主治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歸納起來,以其氣味「苦、寒、益氣」為多,主要用於治療煩熱、痰咳、風熱等病症。1目前臨床上應用上較多的有竹茹,其他像淡竹葉、天竺黃其實基原並不相同,且其作用亦各有特色,相關比較如下。
一、基原2、3
1. 淡竹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葉,主產於長江流域至南部各省。
2. 竹茹:禾本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 Stapf)的莖的中間層,主產於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
3. 天竺黃: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華思勞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竿內分泌液乾燥後的塊狀物,主產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二、採收加工
1. 淡竹葉:夏秋未抽花穗前採收,除去鬚根,曬乾,切段生用。
2. 竹茹: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乾。生用或薑汁炙用。
3. 天竺黃:秋冬二季採收,砍破竹竿,取出生用。
三、品質鑑別
1. 淡竹葉:明代以前,方劑中所用的竹葉,都是指鮮竹葉,不是淡竹葉。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能涼胃,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4品質以無臭,味淡。葉片大、質柔軟、色青綠、不帶根和花穗者為佳。
2. 竹茹:①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 ②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③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本品呈不規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捲曲扭縮而纏結成團或作創花狀,長短不一。全體淡黃白色、淺綠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綠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
3. 天竺黃:本品為不規則的片塊或顆粒, 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無臭,味淡。以塊片狀,少碎屑,色乳白,光亮乾燥者為佳。
四、臨床應用
1. 淡竹葉:除了可以清熱除煩之外,還可以滲濕利尿。
2. 竹茹:性涼而潤,有滌痰除熱,清熱養陰,潤滑降泄,清膽除煩之功效,多用於治療痰熱鬱胃病證和痰熱擾心的心煩失眠;也善治胃熱嘔逆,妊娠惡阻,痰熱蘊結中焦;及產後虛煩頭痛,心中悶亂不解者,用之最好。5
3. 天竺黃:以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為其所長,多用於熱性病因高燒神昏譫語,中風痰壅,心竅閉阻,小兒驚癇抽搐等證;故偏於治療發熱所致煩躁不安,驚厥抽風,心竅閉阻。5
參考資料
1. 朱勇、田曉鳳、朱溪悅。《本草綱目》中的竹類藥物研究。世界竹藤通訊,2013;11(4):24-26。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99-422。
3.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知音出版社。2005:228-230。
4. 張晶、傅豔、賈蘭英。淡竹葉的鑒別,社區醫學雜誌。2013;11(2):84-85。
5. 吳沛田。竹茹、竹瀝、天竺黃如何區別應用。中醫雜誌,2008;49(10):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