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過拔牙的經驗,但牙醫師提醒若拔牙傷口久久難以癒合且疼痛,可能是非典型齒齦癌的早期症狀。拔牙經驗人人有,通常忍耐個幾天,傷口就會癒合、不再疼痛,但有一名60歲男性患者,因牙周病拔牙,傷口卻持續疼痛一個月且無法充分癒合,影響食慾和生活品質,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發現牙齦上有異常黏膜腫塊,經過切片化驗後確定罹患「非典型齒齦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 齒齦癌易誤認牙周病
台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程稚盛表示,在台灣每10位罹患口腔癌的病患中,就有1位惡性腫瘤生長在齒齦部位,僅次於頰黏膜癌和舌癌。而牙齦部位的結構特殊,早期的齒齦癌經常表現為牙痛、牙齦紅腫、牙齒動搖及齒槽骨破壞等,症狀與一般牙周病類似,常被錯誤診斷。
對口腔癌病患而言,如何早期確診口腔病變和發現病灶是治療成功的決定因素之一,但臨床醫師常因一些非典型症狀,難以適時發現惡性的黏膜變化。而「拔牙後傷口癒合不良」就是「非典型齒齦癌」的初期表徵,難以和牙周病作鑑別,經常需等到患者拔牙後出現傷口久不癒合,且腫瘤從傷口處生成時,才警覺為口腔癌。
統計:1/3齒齦癌從拔牙傷口處生成
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近15年的統計資料,約三分之一的齒齦癌患者表示口腔腫瘤皆從拔牙傷口處生成,且這類患者呈現高比例的骨質破壞。
程稚盛牙醫師提醒,民眾若警覺拔牙後傷口久久難以癒合、拔牙後齒槽骨持續疼痛或麻木、有異常腫塊自拔牙傷口處生成時,非常有可能罹患「非典型齒齦癌」,應及時就醫,尋求專科的協助,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小辭典/齒齦癌】
齒齦癌屬於口腔癌種類的一種,80%病灶位置來自於下牙齦,60%來自於臼齒區,病因與口腔衛生不良、齲齒、長期潰瘍、感染和不潔物的刺激有關,若出現牙齦局部紅腫、搔癢、碰觸性出血,甚至牙齒鬆動、上或下頜骨疼痛,一定要有所警惕。齒齦癌經口腔X光片與電腦斷層檢查,可以辨別腫瘤是否侵犯至下頷骨,中晚期發生淋巴轉移的機會為15至20%。治療應視腫瘤的大小、位置、生長型態與頸部淋巴結狀態,採行合適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