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冬天進補不可燥熱,體虛不宜大補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2月12日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最易感受寒邪,為保護陽氣,抵禦寒邪外襲,可多進食溫熱食品。選擇「溫熱助陽」之品以「扶陽散寒」。不過,體質偏熱或陰虛者,不宜吃太多溫熱、辛燥大熱補品。

陳萍和表示,許多人在冬天愛吃羊肉,屬於適合於冬令食用的溫熱食品。冬令的食補,可選用這類的溫熱助陽之品,以扶陽散寒。還有牛肉、雞肉、鱔魚、鰻魚,以及龍眼、荔枝、核桃、大棗等,也是冬令食補的常用之品。但是,對素體內熱較重或陰虛體質的人來說,偏於溫熱的食品則不宜食用,或不宜過多食用。宜選用鴨肉、黑(白)木耳、芝麻、鯽魚等屬於「甘平」或「甘寒」的食品。

陳醫師表示,冬季還可配以補益中藥製成的藥膳,以溫養精氣,資生氣血。常用的溫補藥膳,如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枸杞羊肉湯等。但溫熱食品、藥膳不宜吃太多。因為冬季飲食,雖宜溫熱但不可燥熱,因為辛燥太熱,易對身體生火擾陽。耗傷陰液導致人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應避免一味吃辛燥大熱之品,維護機體陰陽平衡。體質偏熱證者,可適當配合食用蘿蔔、白菜等甘涼滋陰的食品調節。

陳萍和表示,冬季天寒,易傷人體陽氣,生活起居作息按排,應以「避寒就溫」為原則。增添衣物以「暖、軟」特性為宜,但也應注意過於厚重,以免積熱出汗,反而更易受寒。

陳醫師表示,嚴冬寒冷環境易傷人體陽氣,人們生活起居,作息按排,應以避寒就溫為原則。中醫古籍中提到,「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晚上早點睡覺,以避夜深寒甚之氣,以護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溫熱;早晨晚一些起床,以得陽光普照,可護養人體陰氣。古人所謂的日出而起,日入而睡,就是為了避寒就溫,使人體陰平陽秘,陰陽平衡。

陳醫師表示,在冬季穿衣蓋被上,也應以避寒就溫為原則,以暖、軟為佳,但又不宜太過。中醫古籍中指出,「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重數,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也就是強調如此可增強人體對冬天寒冷氣溫的適應能力,以達禦寒防病的目的。若過貪厚熱暴暖,積熱於內,迫汗外泄,反易受到感寒受涼,或造成「陰虛火旺」體質,或引發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