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預防化療藥物滲漏的皮膚傷害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99期)
   記者:雲林縣記者 黃永成
   日期:
 
   

 

 

 

 

化療藥物用於治療、控制或延緩腫瘤細胞的生長,但由於不當的注射給藥過程中,導致藥物滲漏(Extravasation)所引起皮膚傷害的異常事件時有所 聞,最主要是這類藥物發生滲漏時,會使皮下組織發生浸潤反應,而引起皮膚局部紅腫、發熱,嚴重時,更會造成組織壞死。

藥物滲漏初期可能會有灼熱不適感,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局部組織出現輕微紅腫,幾天後出現明顯的發炎反應、形成水泡、局部組織脫落及疼痛現象,若未加以處 置就可能會產生皮膚組織壞死、潰爛等嚴重傷害,臨床表徵仍依藥物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一般可能會產生發泡性(vesicant)或刺激性 (irritant)的皮膚傷害反應,發泡性容易使皮膚組織產生水泡、腫脹而逐漸破壞組織產生壞死現象,注射部位有疼痛、灼熱感或紅腫現象;刺激性會引起 注射部位之血管周圍或沿著血管的疼痛感。造成的原因常包括:注射技巧不佳、病患體位不當移動、給藥速度過快或血管太細易導致血管破裂等因素,當然也與化療 藥物的特性有關,如Mitomycin-C、Doxorubicin、Epirubicin、Vincristine等發生滲漏時,就有可能造成發泡性的 皮膚傷害。

降低傷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預防發生,注射過程需衛教病患,避免注射部位或體位過度移動、注射部位若有針刺、灼熱感、紅腫或疼痛等現象,應告知護理人員立即 處理,以避免造成嚴重的皮膚傷害。處置上需評估病人注射藥物種類及皮膚傷害的嚴重度而定,並參照相關處置流程,即時進行處理(下表),並記錄外滲狀況及處 理情形等,必要時,照會外科醫師進行皮膚傷害的評估與處置,將傷害程度降到最低。

藥師對於各類用藥的衛教資訊,需多方面的學習及瞭解,讓民眾覺得藥師不僅懂「藥」,更能提供不同領域的知識及醫療關懷,一步一腳印,會給我們更專業的肯定與價值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