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濫用抗生素易致“藥物熱”

發表於
   資料來源:新華網
   記者:
   日期:101年08月29日
 
   

 

 

 

●濫用抗生素是導致藥物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臨床上,藥物熱處理起來不是很容易,主要的難點是識別難

●無論曾經是否或正在用藥,一旦出現持續發熱,一定要去醫院就診,不要隨便吃藥
 

生活實例

28歲的小劉因發高熱5天到當地鄉村醫院治療,醫生不斷地給他使用抗生素,累計達13種之多,可治療1個月後他的體溫仍不下降,不得已,他來到上海某三甲醫院就診。當時,小劉是被推車送入病房的,他的父親手裏還提著藥袋,稱“當地配的藥,不要浪費掉,接著吃”。醫生檢查後發現,藥袋中絕大多數是抗生素。

小劉入院後,醫生為他做了簡單的體檢,體溫為39℃,血壓、脈搏和心跳正常,皮膚彈性和營養狀況都不錯,血液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正常,肝腎功能中除了白蛋白偏低外,其他良好,體檢發現小劉右側頸部有一串腫大的淋巴結。

根據檢查結果,醫生確定小劉是“抗生素相關藥物熱”,除停止使用抗生素以外,還給予輸液、口服維生素等非常簡單的治療,從第一天開始,小劉體溫開始下降,3天後完全正常。第3天,他的頸部淋巴結也消失了。住院7天,小劉康復出院。

(全文摘自《大眾醫學》)

醫生的話:藥物熱佔臨床發熱病例的20%

發熱了,吃藥退熱,似乎天經地義,可藥物也可導致發熱,知者就不多了。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多見的臨床現象。第二軍醫大學長徵醫院感染科曾對出院病人做過分析,結果發現,在出院診斷為“發熱”的病例中,藥物熱竟佔20%!

藥物熱除了有較高的發生率之外,還可能引發嚴重後果,需要大家警惕,尤其是最常見的抗生素相關藥物熱,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即發熱-抗生素-藥物熱-加用抗生素-體溫更高。

 

用藥後仍發熱並非都是“藥效不夠”

藥物熱,顧名思義,就是藥物導致的發熱,確切的機制不很明確,普遍認為是機體對藥物的過敏反應,如同藥物性肝炎、藥物性皮炎等。

藥物熱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除了體溫異常外,其他指標都基本正常;第二,停用抗生素後體溫很快恢復正常。此外,一些特徵性異常情況,也可以幫助醫生和病人找到診斷藥物熱的線索,例如,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加、淺表淋巴結腫大、合並皮疹。這些都與藥物過敏反應有關。

在臨床上,藥物熱處理起來不是很容易,主要的難點是識別難。一個病人本來的確有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沒有錯,可是在抗感染治療一段時間後,原來表現為發熱的,體溫不降甚至更高;原來不發熱的卻出現了發熱,而且體溫會不斷升高。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或家屬,慣性思維就是“藥效不夠”,會考慮換用或加用抗生素,結果體溫更高。往往是在走了很多彎路,換用或加用了更多藥物後才發現“上當”了。

防范藥物熱三注意

在臨床上,由于醫生診治藥物熱有一定難度,所以,防范藥物熱的發生就很重要,建議大家關注以下三點事項:

1.平時不要濫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是導致藥物熱的重要原因之一。藥物熱一旦發生,不僅是簡單的發熱,更可能由于免疫損傷從而導致多個器官的損害,也許很輕,也許很嚴重,決不可小覷。

2.發熱時,不要輕易使用藥物。患了發熱性疾病,不要輕易使用藥物,包括退熱藥物。無論曾經是否或正在用藥,一旦出現持續發熱,一定要去醫院就診,不要隨便吃藥,不能“錯上加錯”。

3.過敏體質者慎用抗生素。凡是有過敏性疾病,比如有哮喘、過敏性皮炎的人,或者有明確的藥物過敏史者,因病使用抗生素過程中,要警惕藥物熱的發生。

總之,長期使用抗生素後出現的發熱,患者不可以想當然地認為一定是病情未控制住,或“藥效不夠”,而盲目要求醫生換或加用抗生素,以免形成惡性循環,傷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