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持續低熱、有低燒現象,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中醫師陳玫妃表示,通常「發燒」的定義是體溫大於38度。而「低燒發熱」是體溫介於37.5~38度。「低熱」是一種體內有感染、發炎,或身體有疾病,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體溫異常;以低熱的表徵來出現。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當身體的免疫機制啟動時,就是因為身體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體內的免疫球蛋白與外來的物質對抗,而刺激體溫調節中樞,而產生「低熱」的狀況。因此,「低熱」通常是合併外感病毒、細菌的感染,或者是身體內傷、疾病,而使得免疫系統出狀況。同時,「低熱」也可以當做是體內有感染、發炎。當免疫系統較差時,也較容易遭受外邪的侵入。
醫師指出,在中醫認為,若是外感的感染,也就是屬於中醫「風病」的範籌。若內傷的疾病,就是由於體內臟腑機能失調,出了問題所導致。
身體積熱必須即時處理。陳玫妃表示,以中醫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內傷或外感,體內有積熱就是邪熱未除,或是正氣要恢復的時候,此時必須調理。適當地調理措施,使身體機能及早恢復健康,以免延誤病情。
在中醫的辨證治療部分,包括可分為「肺胃陰虛型」;多因熱傷肺胃之津,此時表示邪氣將盡,正氣也虛。常見會有手足心熱、津液內傷的現象。藥方可用竹葉石膏湯,來清其餘熱。
陳醫師表示,屬「氣陰兩虛型」可用益氣養陰,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降虛熱,如可用生脈飲。若疲倦乏力、氣血虧損,未恢復臉色白,脈虛無力,口乾、精神不好,可加強調整氣血,滋陰。有些甚至會口乾、便秘、唇裂,則可用益胃生津、增液潤腸的藥方,如增液湯。身體機能差,「肝腎陰虛」導致免疫力下降,可見頭暈、耳鳴、眼花、腰酸等症狀。此時可用補養肝腎的藥方,如六味地黃丸來改善。
陳醫師表示,體內有邪熱未除,未獲得適當地治療,也可能加重體內發炎、感染,或者是臟腑機能所導致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像是有自體免疫毛病的患者,或一些癌症患者。
陳玫妃表示,日常生活要注意起居飲食之外,身體的調理非常重要。此時在中醫認為體虛未復機能,陰陽尚未平衡,而體內餘邪未清。因此,要清熱餘邪,調理身體機能,輔助正氣,症狀便會慢慢改善。
藥膳茶飲方部分,醫師建議,若平時抵抗力差,容易疲倦、口乾舌燥,容易外邪病毒、細菌的感染。可準備粉光參2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枸杞3錢。用800C.C的水,煮沸後,放溫,即可飲用。此道茶飲有補氣滋陰,降虛熱,增強體內的免疫能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