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影劑引起之不良反應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所屬醫院聯合藥訊電子報(第十期)
   記者:衛生署澎湖醫院  許家福 藥師
   日期:
 
   

 

 

 

顯影劑(Contrast Media)又稱為造影劑或對比劑,目的是加強標的器官及組織顯影,臨床上常用於放射造影檢查,例如斷層掃描,核磁共振,心導管,腸胃道、泌尿道及血管攝影。目前臨床上常用成分為含碘之有機化合物,其種類分成離子性(ionic)和非離子性(Non-ionic)二種,而這兩類顯影劑可再因結構之不同又細分成單體(monomer)與雙體(dimer),兩類顯影劑最大的不同在於滲透壓。離子性單體顯影劑為高滲透壓,約1500-1700 mOSm/kg H2O,如diatrizoate、meglumine和iothalamate等,故又稱為高滲透壓顯影劑(High-osmolality contrast media;HOCM)。另外一類非離子性的顯影劑滲透壓比較低,其中非離子性單體顯影劑為低滲透壓,約600-700 mOSm/kg H2O,如iohexol、iopamidol和iopromide,而非離子性雙體顯影劑滲透壓則接近人體血液等張約300 mOSm/kg H2O,如iodixanol。因離子性雙體顯影劑與非離子性單體、雙體顯影劑之滲透壓約離子性單體顯影劑的1/3~1/2倍,故又稱低滲透壓顯影劑(Low-osmolality contrast media;LOCM)。滲透壓高容易造成細胞膜或細胞功能直接傷害,紅血球細胞變形,全身血管擴張,腎臟血管收縮,以及直接性的腎小管毒性,因此離子性的顯影劑雖較便宜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10%),而非離子性的顯影劑不良反應則較少(<5%)。

顯影劑造成的不良反應,可歸因於病人先天特異性體質、疾病、投與方式及劑量,製劑本身的化學毒性(離子性)、滲透壓高低、濃度與粘稠程度,以及配方中的其他添加物而有所不同。發生不良反應以類型來分為類過敏性反應(anaphylactoid reaction),非類過敏性反應(non-anaphylactoid reaction) 及延遲性反應(delay reaction)等三種。類過敏性反應發生與特異性體質相關,發生率較低(<5%),發生反應症狀包含蕁麻疹,臉部及咽喉水腫,支氣管痙攣,心跳徐緩,低血壓,休克,甚至死亡,一般發生在注射期間及注射後6小時內。非類過敏性反應主要與顯影劑藥物本身之化學毒性,滲透性,濃度,劑量相關,對於皮膚,神經,心臟血管,肺部及腎臟產生毒性,一般較常見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灼熱感、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潮紅及咳嗽等,少見症狀較為嚴重則為心律不整、低血壓、肺水腫、癲癇及腎衰竭。延遲性反應一般發生於注射顯影劑6小時後,症狀包含發燒、顫抖;皮膚起疹及搔癢、潮紅、噁心、嘔吐、關節痛及頭痛等;顯影劑發生的不良反應以嚴重度來分,輕微者症狀為潮紅、噁心、嘔吐、頭痛、注射部位疼痛感、輕微蕁麻疹,發生率則高滲透性顯影劑約5~10%,低滲透性顯影劑<1%;中度者症狀為除輕度症狀外,還包含低血壓、氣管痙攣,發生率皆<2%;嚴重者症狀為抽筋、昏迷、呼吸困難、急性腎衰竭、肺水腫、心律不整及心跳停止,發生率皆<0.2%。

當發生不良反應時,輕者自行緩解恢復,重者需給與抗組織胺藥物、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升壓劑及輸液等治療。顯影劑發生之副作用一般都是較輕微,但一旦發生過敏性反應時,往往是患者與醫師無法預期且嚴重的,並且容易導致病人無法恢復之身體傷害,因此民眾在於準備注射顯影劑前務必事先與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溝通並告知本身是否有過敏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等),或之前曾經有對顯影劑過敏的經驗,或是正在服用降血糖或止痛劑以及目前腎心肺疾病狀況,以利於臨床醫師選用顯影劑時之判斷,避免及減少顯影劑造成之不良反應發生。

註解:anaphylactoid reaction:類過敏性反應;是一種未能引起身體產生抗體的過敏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