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吊大筒病好得快? 錯誤迷思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李秉穎
   日期:100年06月26日
 
   

 

 

 

點滴注射在台灣被俗稱為「吊大筒」,許多民眾相信吊大筒會加速疾病痊癒。但是這種迷思不但造成醫師困擾,也形成醫療浪費。

注射用點滴裡,常含有水分、葡萄糖、電解質等,和運動飲料類似的成分。運動飲料的作用在於補充缺少的水分、電解質,點滴也是一樣,只是後者不需要經過口腔。既然運動飲料不能治病,打點滴也一樣。

醫學上,需要打點滴的時機,主要是無法經口補充水分、電解質的時候,例如小孩得到■(病去丙改包)疹性咽峽炎,不吃不喝,導致脫水的時候;又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意識昏迷、剛進行手術等,不能經口進食的情形。

此外,有些疾病需要每天固定打幾次藥物。這時候用很慢的速度維持點滴注射,目的在於維持靜脈管線,以反覆注射藥物。

一直到現在,還有部分民眾會在生病的時候要求打點滴,尤其是發燒比較久的時候,他們相信打點滴才可以把發燒「壓下來」。事實上,各種疾病引起的發燒,都是因為發炎反應提高了腦部的「體溫設定點」。這就好像熱水器溫度設定在攝氏80度,即使加進去大量冰水,也不會改變溫度設定。發燒時,要降低體溫,一定要使用退燒藥物。這些藥物的機制,就是讓過高的「體溫設定點」回復正常。

有的民眾會覺得,打點滴以後,好像真有退燒效果。這有兩種可能原因,其一是發燒反應本來就都是暫時的,即使不用退燒藥,體溫也會降回正常,只是需要稍久的時間;其二是醫師有時會在裡面加一些退燒藥,所以點滴退燒並非因為點滴本身。

有的民眾覺得有點累或頭暈不舒服,也會要求打點滴,以「補充體力」。其實點滴裡面含有的能量,只有5%至10%的少量葡萄糖而已,跟吃一顆糖果差不了太多。但在經驗上,很多人覺得打點滴以後,精神會變好。那是因為大家都必須乖乖地躺著打點滴,精神變好是因為乖乖休息的效果。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認為喝醉酒以後,打點滴可以解酒。但酒精必須經過肝臟代謝,才能排出體外,打點滴並沒有促進肝臟代謝的效果。

雖然注射點滴大致安全,但如果碰到心臟衰竭、腎衰竭這些必須避免大量水分的病患,則可能造成傷害。

「吊大筒」是一種特殊醫療處置,民眾應避免無謂地要求打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