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呀,我胃好不舒服!先吃顆胃藥好了。」胃腸不適時,許多人往往會 先吞顆胃乳片,或吃包胃散來解除症狀。由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往往無法定時定量,加上拒絕不掉的應酬聚餐,很多人都會出現如: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脹 氣、胃酸過多等症狀,一開始或許不以為意,但當症狀慢慢加重,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到胃腸科門診就醫時,才發現自己已經疾病纏身。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 人一年吃掉的胃藥高達四億元以上,可見得人人都需要進行保『胃』戰。
制酸劑(Antacids)是大家最熟知的胃藥種類,當胃酸過多時,制酸劑可以發揮中和效果,減少胃酸對胃壁及腸 壁黏膜的刺激,具有細胞保護作用。常見的制酸劑主成分多為氫氧化鎂(鎂鹽)、碳酸鈣(鈣鹽)、氫氧化鋁(鋁鹽)、碳酸氫鈉(鈉鹽)等,一般做成複方製劑, 有錠劑(胃乳片)、散劑及懸浮液(俗稱胃乳)幾種型態可選擇。依成分不同,作用會有些微差異,如:鋁鹽可能導致便秘和延遲胃排空,鎂鹽則恰好相反;碳酸鈣 則需注意,過量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和代謝性鹼中毒副作用;至於高血壓、腎功能衰竭患者,由於需控制鈉攝取量,所以較不建議使用碳酸氫鈉。服用胃乳片時須注 意是否需要嚼碎後服用,使用胃乳前也需搖勻後再喝。制酸劑可能會影響某些藥品,例如:強心劑、某些抗生素(如:四環黴素)、鐵劑等的吸收,如果無法避免一 起服用,建議間隔2個小時以後再服用制酸劑。另外,還有一種成分為Sucralfate的黏膜保護劑(Mucosal protectants),會與潰瘍部位的黏膜醣蛋白(Glycoprotein) 結合,形成保護膜覆蓋並保護潰瘍部位免於受胃酸、胃泌素破壞,此藥品空腹服用效果較好。
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品則有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H2 receptor antagonists,又稱H2-blocker)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s,又稱PPI)兩類,這些藥品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刺激,大多屬於醫師處方用藥,健保規定需照過胃鏡確定有潰瘍才可開立,過度服 用反而會出現食物不易消化,影響營養吸收等問題。
有些人喜歡大口吃喝,展現豪氣的同時往往也帶來脹氣問題,伴隨著腹鳴、腹痛、放屁、打嗝等症狀更令人困擾,促消化 劑(Digestants)可刺激胃腸道蠕動及促進胃腸道消化作用,加速食物中蛋白質、脂肪、糖等成分分解,使其易於吸收。若是痙攣引起的腸胃疼痛不適, 可用抗痙攣劑(Antispasmodics,如Hyoscine (Buscopan®)) ,藉由透過抗膽鹼作用鬆弛腸胃道平滑肌來舒緩症狀。
一般來說,食物進入體內的消化過程需要許多消化酵素參與幫助分解食物,如:唾液中的澱粉?,胃分泌蛋白?,胰臟分泌胰液等,喜好精緻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 因短時間體內酵素分解不及,常會出現消化不良,此時可補充消化酵素,加強澱粉、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功能,達到促進及改善消化不良引起之胃腸疾 患症狀目的。消化酵素其實可從日常食物中攝取,適量攝取新鮮蔬果,如:鳳梨、木瓜、奇異果等,可做天然來源,但必須注意高熱、酸性環境或過度烹煮均會破壞 酵素活性,因此不要搭配熱開水或酸性飲料服用,有過敏體質患者也需小心使用。
正常人胃腸道中還存在著上百種菌叢,由於一些外在因素,如:生活飲 食不正常、壓力或是藥物影響的關係,造成胃腸道酸鹼值的改變,益菌減少壞菌增加,繼而引發胃腸不適症狀產生。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可助於改 善平衡,重建腸道正常菌落,但是隨處可見標榜有益腸道健康的乳酸菌廣告,卻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其實並非所有乳酸菌都可稱之為益生菌,須經過嚴格科學實 驗證實對人體健康有益處才可稱為益生菌,且每種菌種功效上不見得相同,未必對腸胃道都有幫助,目前常見用於胃腸道的菌種以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與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二屬居多,其他如腸球菌(Enterococcus)、鏈球菌 (Streptococcus)、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可用於輔助治療腹瀉和腸道梭狀桿菌感染,抑制細菌增生減少再發率,亦能強化腸 黏膜間的結合,對於大腸激躁症、潰瘍性結腸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有益處。
由於益生菌很容易受到胃酸的影響而被破壞,所以口服後能到達腸道中 的數量相對減少許多,加上腸道?菌的生長需要某些特殊營養素幫助,若能同時服用,更能達到加成效果。這類營養素統稱為益生原(Prebiotics),多 為低分子水溶纖維質,例如:菊苣纖維(Inulin)、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等,一般人平日只要飲食均衡,多攝取天然 益生源食物,如:大豆、地瓜、洋蔥、牛蒡、花椰菜、蘆筍、木瓜、海苔等食物,就可以達到胃腸保健的目的了。
胃藥不是靈丹,不同種類的胃藥有其最佳的作用時間,請務必依照醫師及藥師所指示的方法服用藥品。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照顧保養自己的腸胃,均衡飲食養成正確良好的習慣,這些令人不舒暢的小毛病才不會找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