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疼痛是一種實質或潛在性組織傷害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通常這種感覺是主觀的。在十六世紀,René Descartes 發表了特異性理倫(Specificity Theory),他主張疼痛是和組織實質傷害有關,並且需要使用止痛藥(Analgesics)治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Dr. Henry Beecher 觀察到,在被送往combat 醫院的士兵中,三個人裡面
就有一個人因為感覺到疼痛,而要求施打嗎啡。
但他們身體上的傷害和疼痛的程度並沒有相關性。1965 年,Melzack 和Wall 發表了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主張脊髓扮演著周邊組織和腦部之間的溝通者,且存在著某種調控機制來處理疼痛的感覺。隨後此種理論演變成脊髓因周邊組織感受到疼痛後,傳遞訊息至大腦的傳遞者。此種理論也提供了心理影響生理的概念,所以,臨床上以分散注意力或放鬆的方式,也可以
用來緩解疼痛。
二、疼痛型態:
在癌症病患中,疼痛是一種常見且最令病患恐懼的症狀。根據原因可分為:
1、癌症引起的疼痛:癌細胞侵犯至骨頭、臟器、軟組織,神經的壓迫或滲透,肌肉痙攣,潰瘍,顱內壓升高等等。
2、癌症併發症引起的疼痛:壓瘡,便秘,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念珠菌感染,淋巴結水腫等等。
3、治療引起的疼痛: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黏膜炎,術後疼痛等等。
4、病患本身疾病引起的疼痛:如心絞痛、糖尿病神經病變,關節炎等等。
根據統計,有75%的病患有疼痛的症狀,其中三分之一有單一疼痛症狀,三分之一有二種疼痛症狀類型,三分之一有三種以上疼痛症狀類型。
根據疼痛發作型態,可分為急性(Acute)疼痛和慢性(Chronic)疼痛,慢性疼痛可再分為持續性疼痛(Background pain)和突破式疼痛(Breakthrough pain)。持續性疼痛定義為長期存在的疼痛,通常以規律的止痛藥來控制;突破式疼痛定義為,在規律服用止痛藥的情況下,仍然產生的疼痛,通常需要額外增加止痛藥來達到控制的目的。突破式疼痛的原因可分為三類:
1、自發性引起,通常不可預測;
2、事件引起,如行走、咳嗽、換藥,可事先投予止痛藥預防
3、之前投予的止痛藥藥效結束。
三、疼痛評估:
疼痛控制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知道病患疼痛的程度。評估的方法很多,有臉譜量表(最常用,圖1)、詞彙量表、目測量表、數字量表、綜合性量表等等。其中,綜合性量表中的Abbey painscale 主要用來評估失智的患者的疼痛情形。而評估的原則為:
1、以病患主述為主。
2、用開放式問題介入。
3、由團隊去評估。
4、每種疼痛應分別評估。
5、週期性反覆評估。
我們也可以藉由患者的臉部表情、敘述的詞句、肢體動作、生理上的表現來作評估。
四、藥物使用原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止痛藥的使用可依下列原則使用:
1、口服藥為主。
2、固定時間間隔給予。
3、階梯式用法(圖2)。4.劑量種類因人而異。
5、最少的副作用。
高達80%病患的疼痛依前三項原則給予止痛藥都能達到良好的控制。
階梯式用法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表1)使用非鴉片類止痛藥(Non-opioids),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阿斯匹靈(Aspirin)、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 NSAID);
第二階段(表2)可使用效力相對較弱的鴉片類止痛藥(Weak opioids), 如可待因(Codeine)、妥美度(Tramadol);
第三階段可使用強效型鴉片類止痛藥(Strong opioid),如嗎啡(Morphine)。
每個階段都可使用輔助型止痛藥(adjuvant analgesics)緩解特殊情況下所引起的疼痛(表3)。如抗憂鬱藥物(Antidepressant)、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甲基天門冬胺酸受體阻斷劑(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可用於神經痛;肌肉鬆弛劑可用於肌肉痙攣;類固醇可用於神經壓迫;抗痙攣藥物可用於腸絞痛;雙磷酸鹽類藥物
可用於骨轉移引起的疼痛。
五、止痛藥物的分類:
非鴉片類止痛藥:Acetaminophen 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與NSAID 相比,並無抗發炎的藥理作用,在建議成人劑量下安全性很高,但超過建議劑量可造成致死性肝臟毒性和腎臟毒性。NSAID 是一個相當大的族群,依其藥理分類可分
為非選擇性環氧合脢抑制劑(Non-specific COX inhibitor) 及選擇性環氧合脢抑制劑(Selective COX-2 inhibitor)。選擇性環氧合脢抑制劑的藥物價格較高,在選擇上,可依病人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及是否有具有胃腸道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65 歲、曾有消化性潰瘍病史、最近曾使用Aspirin, Warfarin, 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來作評估。(表4)
低效力鴉片類止痛藥:此類藥物包括Codeine phosphate、Tramadol。Codeine 在身體內經由肝臟酵素CYP2D6 代謝成Morphine 。相較於Morphine,Codeine 是較弱的mu receptors 致效劑,所以在體內產生的止痛效果是依據其代謝成
Morphine 的量來決定。Tramadol 本身不只有opioid 的活性,還具有抑制Norepinephrine 和Serotonin 再回收的功能,所以在使用上需注意是否有併用其它抗憂鬱劑,以避免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的發生,劑量上也需注意勿超過每天上限量400mg,因為Tramadol 有可能引發Seizure。
強效型鴉片類止痛藥:鴉片類止痛藥對控制癌症病患的疼痛是相當適合的,因為止痛效果相當顯而易見,劑量調整上也相對方便,在副作用方面,也較容易監測及處置,常用的有Morphine, Buprenorphine, Methadone, Oxycodone, Fentanyl等等。Morphine 在體內經由首渡效應(First-pass metabolism) 代謝成止痛效果更強的Morphine-6-glucuronide(M6G),再經由腎臟去排除,所以在肝腎功能不全的病患需調整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Fentanyl 較常使用劑型為緩釋貼片劑型,提供穩定的藥物濃度,需注意使用貼片後12 小時才能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圖3)。而各鴉片類止痛藥在效價方面,也可互相轉換,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表5)
六、使用原則及劑量調整:
當病患使用第二階段止痛藥已無法有效控制疼痛時,可考慮使用強效型鴉片類止痛藥,一開始使用低劑量Morphine 作基礎止痛,並搭配額外劑量的止痛藥(突然疼痛時使用),頻次可每小時給予。在經過24 小時後,評估副作用是否發
生。若發生,則減量;若無,則評估疼痛是否獲得改善。若無改善,則計算所使用的額外止痛藥總劑量,取30-50%再增加至基礎劑量中,作為新的調整劑量。一直重複這個程序直到病患疼痛獲得穩定控制。大部分的病人在使用口服或經皮貼片劑型藥物下,疼痛都能獲得控制,其中少部分的病人,效果並不是這麼好。這時可考慮使用神經軸式止痛術(Neuraxial techniques),這是一種直接將鴉片類止痛藥經由硬膜、脊髓膜,注射至脊柱裡的技術。施行此手術前,需評估病患是否有凝血功能異常疾病、感染、化學療法造成的神經病變。神經分離術(chemical neurolysis)也是一個相當有用的技術,常用的化學藥劑為酒精(Alcohol)和酚(Phenol),酒精效果較為快速,且可維持七天;酚則在施行神經分離術後三至七天才有明顯的效果。根據部位的不同,可分為Coeliac plexus block, Superior hypogastric block, Ganglion impar block, Interpleural block, Saddle block。
七、結論:
癌症病患的疼痛程度和範圍常因人而異,所以必須依照個別的情況來作評估。團隊照護方面,必須時常與病患保持溝通,並加以使用評估量表,以了解病患目前感受。使用止痛藥物時,目標是使用最少劑量來減緩病患的疼痛感,並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因癌症病患併用藥品數也相當多,也要注意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到止痛藥物療效。
八、參考資料:
1. Ann Oncol. 2008 May;19 Suppl 2:ii119-21.
2. Eur J Pain. 2009 Apr;13(4):331-8. Epub 2008 Aug 15.
3. Oxford Handbook Of Palliative Care 2 edition
4. Pharmacotherapy Handbook 7 edition
5.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