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含塑化劑的益生菌恐導致性早熟,高醫小兒科醫師陳百薰以國外研究資料建議,為人父母者不妨拿起量尺幫孩子測量肛門、陰囊、睪丸、陰蒂間距離, 判斷是否有性早熟情況。
陳百薰說,最常用的是測量男嬰從肛門中心至陰莖基底部距離,平均長度七十.四毫米 (標準偏差十.八毫米);女嬰量肛門中心至陰蒂之基底部距離,平均為四十七.三毫米 (標準偏差七.一毫米)。此為國外研究十二點八個月大嬰兒的平均數字。
基因專家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昨天指出,塑化劑不只有害人的內分泌及生殖器官,更會傷害人的基因,損害人體的心臟、肝臟和腎臟,還會透過基因遺傳下一代。
高醫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開設塑化劑諮詢門診首日,林媽媽質疑一歲八個月大的兒子可能因為服用含塑化劑益生菌有四個多月,才會個頭比同年齡孩子嬌小,經過醫師諮詢及身體功能檢查後,測量肛門至陰莖底部距離為七十八毫米 ,算是正常性器官發育。
小兒科部長趙美琴說,小學三、四年級就來月經的女童,絕對要抽血檢測、骨齡分析、關節角度等客觀數據,判斷是否性早熟。三歲以下的孩童,評估其發展曲線後,再由醫師檢查民眾或兒童身體及性腺發育情形。
立委:孕婦兒童應免費篩檢
有些父母親質疑孩子服用含塑化劑的益生菌長達一、二年,雖經醫師初步評估並無異狀,仍執意要抽血檢驗,這部分可能必須由家長自費五、六千元,有家長反應這筆檢驗費應由生產黑心貨的廠商負擔。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昨天召開記者會,批評食品源頭管理出問題,政府應動用預備金編預算,讓孕婦與兒童作篩檢。
李水龍昨與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指出,他們分析十六種不同的塑化劑,與暴露在這些塑化劑所造成的基因/蛋白質毒性,及其造成人類疾病的影響,經過一年多研究近四十年的全球數據,結果刊登在今年三月的「基因組學」期刊。
研究團隊的報告中發現,塑化劑暴露產生基因/蛋白質交互作用會形成心臟、肝臟和腎臟毒性,造成人類疾病風險依序為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與生殖方面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