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藥知道吃什麼 安全第一步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魏忻忻
   日期:99年09月02日
 
   

 

 

 

吃藥,對許多長輩來說,和吃飯喝水一樣是生活大事。根據醫改會調查,65歲以上國人平均每人患1.4種慢性病,60至89歲,4成每天固定使用2種以上藥物,其中更有2成每天使用5種以上藥物,多重慢性病加上服藥顆數多,老人用藥風險是一般人2至7倍。

用藥紀錄單 醫院可提供

知道自己吃的是那些藥,是用藥安全的第一步。台大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詹鼎正建議,民眾最好能保留6個月內用藥紀錄,就醫時隨身攜帶,讓看診醫師了解目前用藥狀況,以免重複開藥;如果同時也有服用保健食品,也要一併讓看診醫師知道。

不過,西藥藥名通常是落落長,許多長輩又和英文字母很不熟,有些醫院會提供協助,以馬偕醫院為例,藥事資源組長李韋瑩表示,如果患者有需求,可以提供用藥引導單,幫患者列出藥品圖片與用法, 方便長輩帶在身上,就醫時取出給醫師參考。

另外,也可以上網下載用藥紀錄卡,衛生署及醫改會網站都有提供,子女們可將長輩用藥,依將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等,一一紀錄。

若無力紀錄 至少留藥袋

社區藥局藥師陳伶娥指出,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無法及時紀錄,也可以請醫院或社區藥師提供協助,就算沒有用藥紀錄卡,也可以拿一本空白筆記本,把用藥抄上 去,當作藥品病歷;如果真的無力紀錄,目前藥袋上都有清楚的藥品名稱、用量、用法,留下藥袋也是好方法,至少保留最近一次藥袋。

詹鼎正表示,很多老人家不清楚自己吃的是什麼藥,最多只能講出「這顆是吃高血壓、這粒是吃糖尿病的」,在現今就醫環境下,很多老人都看很多科,各科間不知彼此用藥,很容易造成藥物重複或交互作用,再加上保健食品,更增風險。

不依規用藥 症狀沒改善

許多老人家對自己的用藥自有想法,有些老人家只要量血壓或血糖顯示正常,就不吃藥,但他不知那是之前服藥留下來的藥效。根據統計,老人家的服藥順從性只有 25%到50%,有些老人一來門診,就說症狀沒有改善,醫師應該先問,拿回去的藥物有吃嗎?常常是沒有吃,或沒有按時吃。

除了建議保存六個月的用藥紀錄,詹鼎正建議,盡量只找一位醫師開藥,而且每年都要找一個時間,一起和醫師一起看看自己吃了那些藥,進行整合性評估或調整。

用藥紀錄卡下載網址

醫改會http://www.thrf.org.tw/elder/images/car.gif

衛生署http://drug.doh.gov.tw/medication_knowledge_list_cnt.php?type=pro&group_id=11&index_id=24

避光、避濕、避熱  藥品保存原則

藥品保存也有大學問,避光、避濕、避熱是三大原則,光線易造成藥品分解,而藥品易長霉,所以要避免潮濕,過熱影響藥品活性,也要避免。

台北馬偕醫院藥事資源組長李韋瑩指出,藥品應置放陰涼乾燥處,很多人誤以為冰箱很合適,其實藥品在冰箱裡會有水氣凝結,取出藥品時,水氣遇熱變成水,會使藥品潮濕,並不合適。同樣的道理,浴室裡濕氣也重,也不合適把藥品放在浴室櫃子裡,廚房也不適合。

要正確保存藥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注意藥袋上頭的說明。

另外,除非為了服藥便利,應盡可能維持藥品原有包裝,社區藥師陳伶娥建議,藥袋上頭寫明藥品劑量、用法、副作用等,可供參考。有些藥品甚至不可任意更換裝藥容器,李韋瑩舉例,如心臟病救急用藥硝化甘油,不可遇光,一定要放在原有的褐色不透光玻璃一瓶子裡,隨身攜帶。

如果拿到的是整罐藥品,或是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打開後通常會看到有塊海綿或棉花,棉花是避免藥品在運送過程碰撞裂開,並阻止濕氣進入藥瓶,一旦開封就應丟棄,如果繼續留在瓶中,可能吸收空氣中水分,使藥品變質。

瓶裝藥品,不論錠劑、藥片或膠囊,建議倒在瓶蓋上取用,不宜直接倒在手上,否則倒出太多必須裝回瓶內時,容易沾到濕氣或汙垢而變質。

藥品保存原則:

1.注意避光、避濕、避熱原則,最好存放於乾燥且陰涼的環境,並讓兒童拿不到,如暗處的抽屜或櫃子。

2.藥品應放置原有處方藥袋包裝內,內服及外用藥分開保存,以免混淆。保留藥袋,上頭藥品用法、用量、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可辨識與參考。

3.依藥袋說明保存藥品,除非特別說明應該放在攝氏2至8度度的冰箱內冷藏,否則不應把藥品放進冰箱,更不該放進冷凍庫。藥品放進冰箱後,應和食物分開存放。

4.浴室濕氣重、廚房溫度高、家中太陽直射處,皆不適合儲存藥品;藥品宜單獨存放,過多瓶瓶罐罐提高誤服風險。

5.藥罐內乾燥劑、棉花,請於開罐後立刻丟棄。

6.用過藥品後,記得把蓋子旋緊,減少藥品與空氣接觸機會。

7.注意保存期限,逾期藥品即使外觀沒有異狀,仍然必須丟棄,不要使用;藥品未過期,卻出現斑點、褪色、結塊、起泡、味道變化、變潮等現象,也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