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全民健保高診次民眾就醫行為改善方案— 擔任居家照護藥師遴選觀察員有感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55期
作者: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簡璽如  秘書長


 

12月7日很榮幸以民眾團體代表身分受邀擔任「居家照護藥師遴選」的觀察員,早一步去了解接受30小時藥事照護訓練課程、經過筆試、實習到口試階段,進行遴選居家照護藥師的過程與藥師的專業服務品質。

就「家總」(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所接觸的民眾反應,在照顧同時出現多種症狀的病人、慢性病人,吃的藥可能來自不同醫療院所或是不同門診,看到藥的種類如此多,有些藥飯前30分鐘吃、有些藥飯後吃、有些藥睡前吃,所有的藥是不是可以混在一起吃(怕麻煩)?若生活作息早午餐很相近的人,藥可以仍維持飯前或飯後的說法嗎?有些藥看起來很像,要重複吃嗎?藥多久會過期?過期的藥還可以吃嗎?有些民眾同時看中醫和西醫,藥可以同時吃嗎?就在這種種問題之下,我們發現有些民眾會全部服用;有的會自行看狀況,有效的就吃、沒效的先放著;有的索性就都不吃;還有的會央求醫生多開一些囤放著,以備未來使用不用再花錢。這不單單是浪費藥物,嚴重的是影響了民眾的身體健康,更有可能因為一直沒有治好病,而不斷找尋新的醫師,不但信心大受影響、花在就診的時間與金錢、陪同的人力不算,更造成醫療及藥物成本的提高。

這次遴選出的居家照護藥師,將服務北高兩區高診次民眾(註一)藉以改善就醫行為,遴選過程中,筆者透過口試委員與藥師的對話中發現,藥師除了自身專業敏感度、對病情的積極瞭解度之外,更重要的還需要有和病患及家屬的溝通能力,以及能與專業團隊對話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即便我們透過交叉比對知道哪些藥有相同效果、哪些藥需要分開吃、哪些藥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而協助病患及其家屬能服用合適的藥及藥量,但是,藥物服用的時間(飯前、飯後…)、服藥者的身體反應、服藥者的習慣(像有人會配酒或牛奶喝、所有的藥一起吞、忘記上一餐就兩餐藥一起吃等等)、藥物的保存期限(開封與未開封)與方式等都是居家照護藥師可以進行衛教的好機會。除此之外,我也從這次的遴選過程,觀察到資深藥師(口試委員)功力的不凡,能由口頭報告中受試者說明的三十幾種藥物當中,挑出藥物、用藥效果、症狀間的關係,哪些藥不應該同時服用,錯誤時間點服用就會造成某種症狀的出現,這也是症狀一直無法改善的重要原因。

這不禁讓我欽佩起資深藥師的專業敏感度,一般的藥師敏感度、謹慎度與觀察能力都夠,對藥的效果也有深度的了解,但部分藥師仍然無法發揮藥物把關的角色,就是因為缺少「多問的習慣」、「忽略已覺察到的異常現象」、「整體性評估用藥效果的能力」、以及最重要「與醫師討論對話的自信」。

每個行業都堅守著自己的本分進行專業分工,每個專業都在為民眾謀取最大的福利,這次的參與我深深感覺到這個方案背後有很大的意義,不但是改善民眾就醫行為,也將藥師的服務觸角深入到民眾的生活當中,去做民眾的健康管理者,在醫師、藥師與所有醫事人員的專業分工下,相信我們的健康會長長久久,也替國家降低不必要的開銷,達成雙贏的局面。

註一:
收案條件:保險人台北分區及高屏分區依序篩選98年度全年申報門診次數≧200次及每月健保IC卡上傳≧20次者,以及97年第4季至98年第3季之每季申報門診次數≧50次之門診高利用保險對象中,需藥物專業輔導者,排除已參加「建構整合式照護模式並逐步朝促進醫療體系整合計畫」及精神疾病患者。並以就醫院所家數≧6家者(不含跨區就醫),列入優先輔導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