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水石
寒水石以凝水石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白水石、鹽精石。來源有硫酸鹽類礦物紅石膏(Gypsum fibrosum)及碳酸鹽類礦石方解石(Calcite)。在石膏採出後選出粉紅色、纖維狀集合體即紅石膏(CaSO4‧2H2O),其紅色可能與含微量氧化鐵有關,稱北寒水石。方解石採出後多選無色、透明或白色解理狀塊體供藥用,稱南寒水石,主要成份是碳酸鈣(CaCO3)1。生用或煆用,打碎成小塊或研成細粉用,煆後能使質地疏鬆,易於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2。
北寒水石性味辛、鹹,寒,歸心、胃、腎經。具有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利竅消腫的功能。煆製品降低了大寒之性,消除伐脾陽的副作用,緩和清熱瀉火的功效,增加收斂固澀作用;南寒水石生品具有平喘、化痰、下乳作用,煆製品具有殺菌、消毒、收斂的作用。
應用及配伍
1.生用
(1) 溫熱病:常與石膏、滑石、杏仁、金銀花等同用,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治熱入氣分之溫熱病,如三石散。
(2) 發狂:寒水石、黃連等分,為細末,濃煎甘草湯送服,可治熱病發狂,或棄衣奔走,如鵲石散。
2. 製用
(1) 水火燙傷:煆寒水石研細末,外敷,或配伍爐甘石、石膏等研細末,撒於創面可減少創面滲出及減輕疼痛。
(2) 諸瘡腫毒:用量不拘,燒煆為末,水調,搽患處,可治諸瘡腫毒,如拔毒散2。
三、藥理作用
1.石膏
現代研究認為,生石膏退熱作用之機轉是石膏內服經胃酸作用後,一部分變成可溶性鈣鹽,吸收後增加血清內鈣離子濃度,鈣離子可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視前區-下丘腦部(PO/AH)系統,對產熱中樞、渴感中樞、出汗中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4。煆石膏主要成分為無水硫酸鈣,外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有消炎作用2。且煆製後,石膏改變藥性,鈣離子等濃度上升,含量增大,產生收斂、生肌、斂瘡、止血等新的功效4。
石膏含Zn、Cu、Fe、Mn等豐富的微量元素,以Ca含量最大,故石膏不僅以清熱見長,且對調節因病變所致之微量元素代謝失常和增強身體殺菌免疫也確有其效,其所含的微量元素還具有抗病毒作用。
實驗結果顯示,石膏經炮製後Ca、Mg、Zn、Na元素含量增加,Al、Se元素減少。
參考文獻
1.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冊第二卷,P296-301;P305-307。
2. 中藥炮製學,人民衛生出版社,P118-120;P171-172。
3. 賴智捷、鞏江、路鋒等,石膏藥學研究新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3):42-43。
4. 包水睿、楊欣欣、王帥等,紅外線光譜與ICP-MS研究石膏炮製前後物質基礎的差異,光譜實驗室,2012,29(5):3193-3197。
5. 孫曉靜、楊柳等,石膏的品質評價研究進展,中國藥師,2016,19(4):745-747。
6. 胡密霞、周昊霏、王美玲等,蒙藥寒水石的研究進展,中國民族醫藥雜誌,2014,9(9):34-36。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