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認識胃經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及附醫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 周珮琪
   日期:11月17日
 
   

 

 

 

 本文簡略介紹足陽明胃經分布及本經脈氣血不通暢時容易出現的病症。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衝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惊,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足陽明胃經分布由起於鼻翼兩側,上行到鼻根部,在此與旁側足太陽膀胱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進入上齒齦、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唇溝處。再向後沿臉腮後下方,沿著下頜角上行耳前,沿髮際至額頭,與督脈會於神庭穴。

面部支脈從頸部沿著喉嚨,由鎖骨中央處深入胸腔,向下通過橫膈,屬胃,絡於脾臟。胸腔內直行支脈經乳頭,向下循臍旁深入小腹兩側。胃下方支脈沿腹裡向下到小腹與前脈會合,再由此向下至髖關節直達大腿往下至膝臏,沿著小腿脛骨前脊外側下經足背,進入足第二趾外側端。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本經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病症、胃腸病、情緒情志症狀及頭、面、眼、鼻、口、牙齒不適,皆可使用本經穴位來治療。此外,由於從頭到足部的正面部幾乎都是胃經分布管轄的區塊,所以在臨床治療上常運用在增加五官功能、美容、調整體重及養生。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及附醫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