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數據分析、降腸癌化療抗藥性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
   記者:羅真記者
   日期:10月26日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居台灣癌症之冠,有國際研究指出,主要化療藥物5-氟水嘧啶(5-FU)讓三成患者因抗藥性治療無效。美國知名的梅約診所癌症中心主任迪亞西奧,利用大數據資料,歸納不同基因類型患者適用5-FU與否、適當劑量為何,精準投藥後能降低患者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副作用。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人體基因非一成不變,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改變,未來治療過程中,基因檢測應多次,每次針對檢測結果調整治療計畫。

人體基因非一成不變,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改變,未來治療過程中,基因檢測應多次,每次針...
人體基因非一成不變,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改變,未來治療過程中,基因檢測應多次,每次針對檢測結果調整治療計畫。 圖/shutterstock

閻雲說,治療癌症若要發展新藥,通常費用高昂且耗時長,迪亞西奧選擇研究5-FU過去累積的大量患者數據資料,從中歸納更精確的投藥模式,用有效且便宜的辦法樹立老藥新用典範。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Cancer Research》。

梅約診所今天與台北醫學大學合辦學術研討會,迪亞西奧在其中發表抗化療藥物5-FU的抗藥機制新發現。他指出,5-FU為大腸直腸癌患者主要化療藥物,但三成患者用藥後會產生抗藥性,過去單一劑量或大劑量的投藥方式,也容易造成副作用,讓多數患者承受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

為了避免在治療無效中持續投藥,迪亞西奧認為應在治療前先診斷患者的基因序列,評估是否適用5-FU、劑量如何拿捏,能更精準投藥,若不適用第一線藥物,則可更快速評估投改用第二線藥物。迪亞西奧掌握5-FU的抗藥機制後,不僅有助於降低復發率,相對也能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