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橘核、荔枝核與疝氣(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86期)
   文中國醫藥大學藥劑部中藥科 - 黃義時藥
   日期:10月03日
 
   

 

 

 

疝氣是一種先天性或後天性腹腔內部份臟器(如小腸)由正常的位置進入不正常位置之疾病,發生在腹股溝的疝氣叫腹股溝疝氣,即俗稱的「脫腸」。疝氣可在任何年齡發生,尤其好發於男性,有百分之五的男性會有疝氣的問題,一歲以下的小孩最為常見。

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構成腹壁的肌肉及筋膜可能由於受傷、提拿重物、咳嗽、大小便的用力、懷孕、肥胖、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薄弱或缺損,腹內的壓力會使肌肉或筋膜裂開,當一部分的內臟,經過這個洞口突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疝氣」。

成人的疝氣最多的是腹股溝疝氣,主要分為兩大類型:

(一)直接型:

部份的臟器經由鼠蹊部肌肉及筋膜的弱點或破洞直接突出腹壁之外。

(二)間接型:

部份的臟器先經肌肉及筋膜的弱點突起到腹股溝內(胚胎時期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的路線)。

疝氣通常以修補手術為治療原則:即將疝氣脫出的組織或器官放回原處,找出疝氣囊的頸部進行縫合及切除,再將薄弱的腹壁作重建、修補及增強強度,以預防復發。

在傳統典籍中記載,「疝為濕熱痰瘀,乘虛下流,復加外寒所束,經脈收引,相摶而痛,故疝症必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疝分七種,包括:寒疝、水疝、筋疝、氣疝、血疝、狐疝、疝」、「疝分寒熱虛實,寒多則痛,熱多則腫」,1「疝分左右,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于左丸,諸氣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其患左者,痛多腫少,患右者,痛少腫多」。2

橘核與荔枝核為治疝痛的常用中藥,以下加以介紹:

橘核為芸香科柑桔屬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後收集,洗淨,曬乾。含脂肪油、蛋白質、黃柏內酯等。味苦,性溫。具有理氣,散結,止痛,消腫功能。可治虛寒疝氣、睪丸腫痛、乳房結塊、小腸氣痛、腰痛。可用於癩病、卵核腫痛,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成潰爛,可與川棟子、小茴香、荔枝核、木通等配伍使用。《本草彙言》曰: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本草經疏》曰:因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可用於因寒所生之疝,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滯等。常用方如:橘核丸。3

(待續)

參考資料
1. 李用粹。證治匯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
2. 王肯堂。證治準繩。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
3. 正華主編:中藥學,知音出版社,2001:401。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藥劑部中藥科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