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雞血藤之名最早見於《綱目拾遺》,據《中華本草》記載有紅藤、活血藤、大血藤…等異名;紅藤別名大血藤,始見於《植物名實圖考》,亦有血藤、活血藤、大活血…等名稱。由於本草文獻中記載的兩藥別名甚多,且雞血藤與紅藤外形較為相似又有相同的別名,植株在砍斷時都有紅褐色血液狀汁液流出,其紛繁複雜的名稱,大多都與「血」相關,又由於過去藥材的產地和地方用藥習慣不同,造成學名、別名的繁多與混雜,所以在臨床運用上有時可能會出現雞血藤與紅藤混淆使用的現象,但無論是從來源、性狀,還是作用、功效等,兩者都不完全相同,實應將其分辨清楚。1
基源
雞血藤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乾燥藤莖。主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等省,秋冬季採收。別名有紅藤、活血藤、大血藤…等。
紅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ra cuneata(Oliv)Rehd et Wlis的乾燥藤莖。主產於江西、湖南、江蘇等地。夏秋季採收。別名有大血藤、紅皮藤、大活血、蕨心藤、紅血藤、千年健、五花血通、五花七…等。2
性狀
雞血藤莖呈扁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栓皮脫落處為紅褐色,有縱溝及小點狀皮孔。橫切面可見皮部內側有樹脂狀分泌物為紅褐色或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小型的髓偏向一側,木部淡紅色,導管不規則排列。質堅實難折斷,折斷面呈不整齊的裂片狀,氣微、味澀。
紅藤呈圓柱形略彎曲,直徑1~3c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粗糙,有淺縱溝、橫裂紋及疣狀突起。栓皮呈片狀剝落,而露出暗棕色內皮。橫斷面皮部呈紅棕色環狀,有六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被紅棕色射線隔開,呈放射狀花紋(車輪紋)排列不規則的細孔(導管)。質堅體輕,折斷面裂片狀,氣微,味微澀。3
作用
雞血藤性溫,味苦、甘,歸肝經。有補血活血,舒筋活絡的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血虛經閉、以及關節酸痛、手足麻木、肢體疼痛等症。無論是血瘀、血虛或血虛兼有瘀滯之證者都可用。
紅藤性平,味苦,歸肝、胃、心包、大腸經。有清熱解毒、理氣活血、祛風殺蟲、消腫散結、止痛、通經、敗毒等功效,常用於慢性盆腔炎、消化性潰瘍、闌尾炎等。4
(待續)
參考資料
1. 雞血藤、大血藤考證。李運景。中藥材第25卷第9期2002年9月。
2. 雞血藤、大血藤與草紅藤的鑑別與正確使用。李明臣。山東醫藥工業第21卷 第四期2002年。
3. 大血藤與雞血藤的鑑別。陳瑞生、陳相銀、張露露。首都醫藥 2013年5月。
4. 草紅藤與紅藤在中醫臨床中的合理運用。田輝、張蘋。北方藥學第9卷 第9期 2012年。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