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資料來源:元氣網
   文:楊志良 
   日期:06月21日
 
   

 

 

 

生命誠可貴,特別是有高度療效的藥物可以使用時,健保理當給付。但資源有限,社會集體的能力雖然龐大,但也有其極限,我們願不願意共同負擔幾近天價的醫療費用?

傾家蕩產 只為治療疾病

醫療科技進步神速,最近的例子是新上市的抗C肝病毒藥物,治癒率達95%以上。此藥每劑一千美元,每個療程至少要24劑,合台幣近80萬元。目前全台估計有27萬名C肝患者,若全部給付就需2160億元,超過健保每年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這還未算進每年新增病例約一萬人。

除了新的抗C肝藥物,為能對癌症病人對症下藥,必須做基因檢測,每人3萬元以上,老病患不計,每年新病患就有11萬人,如果健保給付就是33億元。更不要提每個療程需要100萬元到150萬元的質子或重離子治療了。

至於更多不斷快速發展的醫療科技,如基因免疫療法、人工器官、幹細胞製造新的組織及器官等等,在數年內,至多十數年,均將有突破性的發展。

突破性的有效醫療,對病患來說固然是個好消息,但另一方面卻也是心理煎熬,若健保不給付,是否要不計代價全力治療?是否要回復到健保前傾家蕩產治病的困境?

健保配額 全民一起決定

沒有一個國家富足到可以提供全體國人,所有已知有效的醫療服務,因此WHO在2000年的年度報告(year book)倡議「新普遍主義(Neo-universalism)」,亦即提供全民,社會所能承擔的最大範圍有效益醫療照護(For everyone but not for everything)。因此之故,訂定某種原則,以決定何種醫療服務納入健保給付,有其急迫性。

 

目前台灣健保已建立「醫療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以評估某醫療科技是否合乎效益,但仍未決定我們為此效益願負擔到多少成本。一個可行的辦法是用目前已有的方法,計算某項醫療可增進多少「失能調整後的平均餘命(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DALY)」,再由健保利害關係人組成的全民健康保險會,議決每一個DALY花費的上限,例如是150名民眾的平均年度健保費用(每人約2萬元,150人約300萬),凡是超過此數,只好由個人承擔或購買商業保險,此費用可2至3年重新計算一次。

這樣的決定雖然困難,且仍有不少倫理的爭議,但似乎是目前可行的方法。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近期擴充陣容,請讀者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