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熱傷害急診增,橘色高溫預警啟動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記者
   日期:06月03日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6月1日台北、台東等地出現攝氏38度的高溫;且,自5月29日至6月1日,因熱傷害急診就醫共計114人次,為提醒及預防民眾健康傷害,衛生福利部各相關單位已經啟動第二級(橘色)高溫預警行動方案的各項措施,包括提供預防熱傷害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監測各醫院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情形,結合民間資源、各地衛生醫療與社福單位加強對獨居老人及街頭遊民等弱勢民眾的訪視關懷服務等工作。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國民健康署、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醫事司、社會及家庭署等單位已於6月1日啟動高溫警戒期機制之相關事宜。國民健康署已即發布訊息,透過各健康促進場域通路(學校、職場、醫院、社區、城市等),進行預防中暑宣導,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三要訣等;疾管署與國健署持續監測注意因熱傷害至各醫院急診就醫人數變化;通知各醫療、護理、社福及精神復健機構提高警戒,進行相關預防準備工作,以能於機構內民眾因高溫熱傷害時,可以進行緊急處理及送醫。

為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對國人之健康衝擊與影響,衛生福利部於103年已制定《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參考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溫度及世界氣象組織高溫定義(大於等於35°C),設定高溫預警行動方案分級標準,將高溫分成三個警戒範圍,依據不同溫度警戒制定不同之因應策略,當溫度到達警戒範圍,即啟動分級行動計畫,三個分級為;一、黃色警戒(預警期):氣象預報溫度介於31~37°C、二、橘色警戒(警戒期):氣象預報溫度高於38°C、三、紅色警戒(應變期):氣象預報溫度高於38°C,並持續達3日以上。

達「黃色預警期」時,將強化提醒民眾注意自我防護、預防高溫熱傷害,國民健康署立即依據中央氣象局氣溫監測資料與疾病管制署「及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急診就醫資料,啟動加強宣導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如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達「橘色警戒期」時,將督促各地方政府結合民間社福資源,加強對弱勢民眾、獨居老人及街頭遊民的關懷訪視或電話關懷服務,先行提供飲水、帽子、扇子等物資;督導各醫療院所依作業指引啟動因應大量中暑傷患處理準備工作等;亦加強提醒民眾注意夏季氣候炎熱,高溫多濕的環境極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若食物烹調及保存不當,則易發生食品中毒,處理食物須謹守「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等五要原則。

達「紅色警戒期」時,將督促高溫地區之政府、民間團體合作提供民眾鄰近避暑場所及臨時庇護所資訊,並提供充分的飲水等避暑防高溫物資,隨時訪視弱勢民眾注意其是否因為高溫造成健康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