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麻黃之方劑配伍(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4期)
   文:王芬郁 
   日期:05月03日
 
   

 

 

 

 

前言

麻黃是麻黃科(Ephedraceae)植物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的植物乾燥地上草質莖。6別名龍沙、色道麻等。性辛、溫、微苦,歸肺、膀胱經。1麻黃首見《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梁代陶弘景力推「麻黃乃傷寒解肌第一藥」,現代研究發現,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活性。本文介紹麻黃與不同藥物配伍所衍生方劑,以利在臨床上的使用。2

歷史沿革

歷代醫家對麻黃配伍功效論述,最早出現在漢朝《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麻黃衍生方劑共14首,治療傷寒、喘咳、水濕、黃疸等,大多以桂枝、石膏、白朮等藥物配伍。唐代時期與風藥赤小豆、連翹、防風配伍作用,主治疏散風邪出表。宋代時期麻黃皆用在解表宣肺散寒,如華蓋散。金元時期搭配解表藥如防風、荊芥與清熱解毒藥如梔子、黃芩、大黃配伍,用在解三焦實熱、大便秘結之症,如防風通聖散。明清時期直接將麻黃作為「肺經專藥」,常與補益、清熱、散風、活血等藥搭配,廣泛用皮膚疾患、癰瘡腫痛、風濕痹痛等症。民國時期以麻黃為主藥,用於祛風、利小便用途,如越婢湯。2

應用

麻黃在臨床表現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行水消腫、通陽化滯功效;配伍辛溫藥如桂枝,可增強發汗解表功效,為發汗解表良方,如麻黃湯;與葛根搭配用在發汗解表、項背几几,如葛根湯;與細辛配伍,使入裏之寒邪由表而散,如麻黃附子細辛湯。若麻黃與清熱藥搭配如石膏,用作清肺泄邪熱、宣肺平喘作用,如麻杏甘石湯。止咳平喘方面,麻、桂二藥有辛、溫相助,配芍藥制約,作為治療外寒內飲、溫肺化痰之方劑,如小青龍湯。若利水藥物配伍,如越婢湯中倍增麻黃劑量則重於發泄肌表水氣之用。袪風濕止痹痛方面,麻黃配伍袪濕藥物,若麻黃和薏苡仁等量,同有解表袪濕,宣痹止痛之功效,如麻杏薏甘湯。4、5

含麻黃之衍生方劑

麻黃無論是生用或炙用,與熱藥還是寒藥或補益藥相配伍,其功效隨劑量上配伍比例及處方的變化而變化。4麻黃根據臨床不同配伍藥物及劑量所占比例不同,功效有所不同,故選用時應當區分。根據台灣中藥典200 基準方整理臨床常用含麻黃方劑比較如附表1~4。6

(待續)

參考資料:

1.劉海剛等。淺析《傷寒論》方中麻黃之應用河南中醫2014;34(2):189-190。

2.陳爽白等。淺談麻黃的功效天津中醫藥2011;28(4):317-319。

3.徐彩鳳等。麻黃在方劑中的配伍應用內蒙古中醫藥 2014;56。

4.華成坤等。麻黃功效發揮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6):179-181。

5.李敬孝等。在《金匱要略》與麻黃相關的常見藥對組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4;31(4):34-35。

6.台灣中藥典,第二版。行政院衛生署 2013:89-106。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