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天氣冷風濕關節痛,除濕熱疏經絡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戎宿安
   日期:12月04日
 
   

 

 

 

近日天氣轉冷,風濕病患者往往苦不堪言,根據臨床觀察,氣壓、氣溫、濕度改變,對風濕病的確有影響,所以天氣轉涼,冷風颼颼,入冬後惱人的風濕痛就會加重。

中醫師楊謦伊表示,風濕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內臟虧虛、稟賦不足、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素體不足,脾腎兩虧,造成熱毒侵襲,風濕入絡,血脈瘀滯,經絡痹阻,即正虛邪侵,本虛標實之證。

中醫治療風溼時,重視人體的正氣,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講究從整體方面進行調節,治療原則為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疏經通絡。

楊謦伊醫師指出,風濕病在中醫屬「痹證」、「歷節」、「鶴膝風」等範疇。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 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如風寒濕痺日久不愈,病邪鬱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 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痺。」所以中醫將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等,都稱為「痺病」,依所感受邪氣不同,又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

一般而言「行痺」以祛風為主,兼用散寒除濕,佐以養血;「痛痺」以溫經散寒為主,兼以祛風除濕;「著痺」以除濕為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痺」以 清熱為主,兼用祛風除濕。如果痺症日久,根據正氣虧損不同,而加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健脾燥濕的成分,「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使用中藥治療風濕,一 定要長期堅持,固本治療,安全性高,副作用也相對較小。

【記者戎宿安/台北報導】顳顎關節是掌管人類開口閉口的重要關節,和人類的東西有很大的關連性。顳顎關節疾閉口有喀喀聲、聽力障礙、耳朵痛、耳朵閉塞感、耳鳴、臉頰及頸部痠痛等。

顳顎關節疾病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但女性患者,約比男性多1.5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表示,造成顳顎關節疾病的原因很多,但是緊張、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可能為主要原因。

顳顎關節疾病是由於經脈氣血不通所致。中醫古籍中有關顳顎關節疾病,依臨床表現症狀各異而有不同病名記載:「落下頦」即是指顳顎關節脫位,不能自然張和;「口噤」,指牙關緊閉,口張不開等症狀;「錯縫」,指關節因外力而造成微小移動,引起疼痛功能障礙。

江裕陽醫師指出,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疾病,是由於氣血瘀滯、脈絡痺阻、經脈失於濡養所致。針灸可以疏通氣血,對於罹患顳顎關節疾病的患者而言,中醫針灸是很好的選擇之一。顳顎關節疾病常用的穴位有:百會、下關、頰車、地倉、合股、足三里。

顳顎關節疾病的病因很多,包括外傷、不良的口腔習慣(如,夜間磨牙、常吃堅硬食物嚼口香糖等。)、咬合不正、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欠佳、心理壓力、先天韌帶鬆弛或是關節病變都有可能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