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寄主植物對「桑寄生」安全性的影響(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41期)
   記者: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組藥師 徐佩玲
   日期:11月02日
 
   

 

 

 

中藥「桑寄生」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之乾燥帶葉莖枝。桑寄生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藥,原名「桑上寄生」。典籍中其他異名尚有:蔦(音同鳥)《詩經》,寓木、宛童《爾雅》,寄屑《神農本草經》,寄生樹(《爾雅》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蔦木《本草綱目》。李時珍云:「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鳥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為寄生草。」1

根據古代本草典籍所載,古代所用之桑寄生,系來源於桑寄生科不同屬的數種植物,除了鈍果寄生屬(Taxillus)、梨果寄生屬(Scurrula)外,尚包括槲寄生屬(Viscum)等。其中前兩者入藥作「桑寄生」類藥材,後者則作「槲寄生」類藥材,一般認為應以「桑寄生」類藥材作正品使用。桑寄生又名廣寄生,槲寄生又名黃寄生、北寄生、柳寄生,現今台灣市場兩者約佔各半。2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溼、安胎,屬祛風溼類中藥,用量9~15g。本品圓柱形,直徑3~15mm;表面灰色或紫棕色,具有分枝、枝痕或葉痕,有眾多細小皮孔,小枝有棕紅色細毛;質堅硬,易折斷,折斷面木部呈裂片狀。有時帶葉,葉多捲縮,完整者卵圓形,全緣,棕色,革質,幼葉亦被棕紅色細毛。氣微,味澀。3

桑寄生屬半寄生性灌木,生於海拔20~400m的平原或低山長綠闊葉林中,寄生於桑樹、桃樹、李樹、龍眼、荔枝、楊桃、油茶、油桐、橡膠樹、榕樹、木棉、馬尾松或水松等多種植物上。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1由於桑寄生具有廣寄生性,無一定寄主,學者從檢測結果發現,不同寄主植物來源的桑寄生,其揮發性成分會因為寄主的不同,組成和含量也不同,造成毒性、藥用功效亦不相同。寄主固有的一些揮發性成分,會通過桑寄生與寄主植物間的寄生關係進入到桑寄生的藥材中,進而對桑寄生藥材的品質產生影響。4

參考資料
1.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華本草。
2.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台灣市售易混淆中藥圖鑑 中華民國95年12月。
3.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藥典編修委員會中藥集小組編篡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 中華民國102年4月1日。
4. 李永華等 寄主植物對桑寄生藥材揮發性成分的影響研究 時珍國醫國藥/2012年第23卷第3期。
5. 劉曉龍等 不同寄主上的桑寄生藥材毒性的比較研究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13年12月第19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