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斷臂接回 神經痛18年,積極治療降疼痛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10月20日
 
   

 

 

 

1997年震驚全國的北市府拔河賽,瞬間扯斷楊先生的左手臂,雖然手臂已接回,但神經已受損,形成「病態性神經痛」,18年來日夜與劇痛共處;楊先生表 示:「痛到能體會為何有人想跳樓的感覺,還問醫師能不能乾脆把我手切掉,但醫師說斷手也未必能解決我的痛…」,在家人的支持下,楊先生重拾面對治療的積極 態度,學習和疼痛和平共處,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評估和用藥,將疼痛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一種保護機制,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慢性疼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背部和關節,其次是頭部和頸部,肇因多為脊椎及關節問題、創傷或手術。

據統計,全台有逾70萬的患者處於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中,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疾病,但若輕忽,長期忍痛不僅將造成43%患者罹患中度至重度的抑鬱 症,甚至每五位患者就有一位可能失去工作,更甚者,調查顯示2009年葡萄牙因慢性疼痛總支出高達近7.4億歐元,相當損失約0.5%的GDP。

除了癌症疼痛之外,非癌慢性頑固性疼痛患者是指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像是三叉神經、帶狀皰疹、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的痛楚可說是其中之最,許多非癌 疼痛患者和家屬長期受疼痛折磨。研究顯示,在歐洲每五位慢性疼痛的患者,就有一位因疼痛失去工作,並且每三位就有一位表示疼痛影響工時或甚至完全無法工 作。「因此精確的疼痛評估及醫院中完整的疼痛評估機制對於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林嘉祥醫師表示,免於疼痛恐懼,接受疼痛治療是人類醫療基本的權利。

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部長謝宜哲醫師表示,慢性疼痛患者臨床上需靠無痛醫療環境的推動來達到疼痛控制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從患者「喊痛」即開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