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因肛門內壓力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其中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原因,以長期便秘最為常見,其他成因包括久坐、久站或因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蔬果攝取不足、懷孕的婦女、肥胖等。
臨床症狀為便血,包括糞便沾有鮮血,衛生紙上沾、搔癢或異物感,較嚴重時為血栓性外痔會有劇烈疼痛,部分會合併有表面組織壞死。
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外痔,具體的位置則是以齒狀線來做區分。齒狀線是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地方,齒狀線以上形成的是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稱為外痔,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表示,臨床上根據內痔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
第一級內痔:痔瘡未突出肛門口。
第二級內痔:痔瘡有時會在如廁時脫出肛門口,但結束後會自行縮回。
第三級內痔:痔瘡脫出肛門口後,必須以手指才能將之推回肛門內。
第四級內痔:脫出的痔瘡完全無法推回。
痔瘡的治療方式,會因病況輕重而有所不同。第一、二級痔瘡,在平時應增加蔬果攝取量,多喝水並避免便秘及久坐,就醫時可以局部藥膏塗抹或使用栓劑。第三、四級痔瘡,以外科療法效果較佳,手術僅將痔瘡血管組織切除,不會傷及括約肌,術後不會有排便失禁的現象,為最根本的治療方法。
然而要避免痔瘡,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提醒,民眾要從日常生活習慣中著手,建議民眾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多喝水,避免久坐廁所,例如在如廁時看書、滑手機,盡量避免食用油炸類、刺激類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