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口水多,常想吐口水。中醫師彭憶雯表示,多涎症屬於痰飲等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跟脾胃濕熱薰蒸為涎(口水)、脾胃虛寒上泛成涎、腎陽虛衰水泛為涎、肺氣虛寒氣不佈津、胃熱流涎無法收有關係。痰飲是中醫說法,亦即稠濁者稱為痰,清稀者稱為飲。
這種病症較常見於幼兒,少數成人罹患主要是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彭醫師指出,與脾、肺、腎功能失調有關,其中又以脾最重要,脾氣升則健,胃氣降則和,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正常水液進行吸收、運行、代謝等作用,主要依靠脾的轉輸、肺的宣發肅降、腎的蒸騰氣化,經由三臟協調之後才能完成水液運化。人體陽氣不足,加上外感寒濕外邪、飲食或勞倦內傷,往往促使肺、脾、腎功能失常,容易造成津液停積、變生痰飲。由於涎出於脾而溢於胃,多涎症患者多半出現脾氣虛弱、中氣不足等現象,而且臨床上主要以脾虛型最常見。
彭憶雯表示,門診中一位五十多歲劉女士求診,主訴咽癢、涎唾多、經常想吐口水,這種情況已長達半年以上,而且次數頻繁,經診斷確認為痰飲,屬於脾虛濕盛型,治宜健脾化濕。
彭醫師指出,因為脾虛而生痰飲之症,從舌頭望診當中就可看見舌邊有齒痕,這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於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而患者舌頭邊緣有刺刺感,則是因為舌邊屬脾,脾脈絡於舌頭旁邊,只要脾氣虛弱就無以濡養舌頭筋脈,自然產生不適感。
這種情況適合給予平胃散、苓桂朮甘湯、補中益氣湯等,以及石斛、川芎等中藥材,平胃散能夠燥濕健脾、溫胃化痰,方中蒼朮能溫燥健脾、去除水飲;厚朴能苦溫燥濕、行氣除滿、氣行濕化;陳皮能理氣化滯;甘草能和緩燥性;加生薑、大棗調理脾胃、化濕和中。
苓桂朮甘湯能夠溫陽健脾、利水滲濕,方中茯苓能健脾、滲淡利濕;桂枝能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行水;白朮能健脾燥濕,促使中焦健運;炙甘草能補中、健脾益肺,以及調和諸藥。補中益氣湯能夠益氣、調補脾胃,重用黃耆、人參補中益氣;白朮能燥濕健脾;當歸能養血補虛;陳皮能理氣化滯、醒脾和胃;升麻、柴胡能升陽舉陷,同時協助人參、黃耆升提下陷中氣;石斛能養陰清熱、益胃生津;川芎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