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氣溫忽高忽低,許多人感覺頭暈不適,尤其本身就屬於容易緊張的人,眩暈症狀更為明顯,長期易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中醫師表示,每逢氣溫驟降,眩暈患者就會增加,建議有此困擾的人平時可多按摩,幫助緩解和預防頭暈。
1名個性容易緊張的50歲婦女,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好,只要情緒一激動就會感覺眩暈,睡也睡不好,即使平常看診神經內科有服藥控制,但前一陣子氣溫突然下滑,早晚溫差大,血管快速熱脹冷縮,導致眩暈發作更加頻繁。直到尋求中醫協助,使用柴胡、白芍、甘草、天麻、勾藤等藥物,舒肝理氣,幫助放鬆,調節腦血管血流和止暈,症狀才獲得改善。
改善緊張型眩暈 肩頸按摩幫大腦補氧打氣
黃慧娟中醫師表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天冷時容易出現「緊張型眩暈」,全身肌肉緊繃僵硬、肩頸僵硬,影響血氧的運送,大腦缺氧就容易頭暈,有時候缺氧情況嚴重,就連坐著也會感覺天旋地轉。
緊張型眩暈通常會在天氣變溫暖時自然好轉,這類患者也能透過熱敷和按摩的方式緩解不適,按摩時可加強風池、翳風、大椎、肩井穴等頭頸部穴位,暢通氣血,放鬆肌肉神經,也提高大腦含氧量。
若坐著也會暈,則可再加按百會和印堂兩個穴位。需注意的是,印堂穴有提神和安神的雙重作用,由上往下按壓可安定心神,由下往上按摩則可提神醒腦,建議視時間和需求不同而採不同的按摩方向。
眩暈竟是飲食造成 足三里穴調腸胃去痰濕
另一種常見的眩暈症狀,則與飲食習慣不佳有關,屬於「痰濕型眩暈」。黃慧娟中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常有腸胃消化吸收功能不佳的情況,容易感到胃脹或胃悶,加上愛吃甜食和高熱量食物,形成痰濕體質,濕氣蓄積在神經系統,導致頭暈不適伴隨頭重感。
改善痰濕型眩暈,臨床視個人體質和症狀,可使用半夏、陳皮、白朮、茯苓和天麻等中藥材,具有化痰利濕、修復神經、調理脾胃和改善多夢的作用。預防之道則建議飲食節制,避免攝取冰烤炸辣類的刺激性食物,不吃甜食,飲食避免高油高熱量;此外,平常可多按摩腿部的足三里穴位,有助調理腸胃功能,避免濕氣淤滯進而提高眩暈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