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豆蔻(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00期)
   記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科藥師 張美玲
   日期:12月29日
 
   

 

 

 

一、前言1

文學上常以「豆蔻年華」形容十三、四歲尚未成年的少女,而常見中藥用豆蔻命名的有白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等。其中白豆蔻、草豆蔻屬於薑科的芳香化濕藥,而肉豆蔻屬肉豆蔻科的收澀藥。前列三者均含揮發油,具芳香氣味,因含濃烈的芳香味,可去除食品的腥羶味並增加食品香味,故常用於滷料中,雖然性味相近,但藥用功效偏重不同, 臨床用藥時應加以區分。

二、白豆蔻1、2

始載於《開寶本草》為薑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 and ex Maton的成熟果實。早期多為國外進口,故歷代本草所記載的豆蔻應為草豆蔻。白豆蔻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mL/g),爪哇白豆蔻含揮發油不得少於4.0%。含量最高的成分為1,8–桉葉素(cineole)約66.87%,尚有α、β–蒎烯(pinene)、芳樟醇(linalool)、香葉醇(geraniol)、龍腦(borneol)、樟腦(camphor)、香橙烯等。辛溫芳香能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揮發油的活性成分均難溶於水,為增加揮發油在湯液中的濃度,不宜久煎;陰虛血燥者禁服。常應用於:1. 濕阻脾胃,胸脘脹滿、食慾不振。2. 胃寒或濕阻中焦之嘔吐。

三、草豆蔻2

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上品。為薑科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成熟種子團,能燥濕健脾,溫中止嘔,治療寒濕阻滯中焦,致胸腹滿悶、納差、嘔吐、瀉痢、瘴瘧、口臭等。種子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0%(mL/g)。

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無寒濕者慎服。常應用於1. 治瘴瘧寒熱往來,寒多熱少者,為散寒除瘴,多與肉豆蔻、厚朴配伍,如《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2. 寒濕困脾的脘腹冷痛,可配吳茱萸、高良薑來散寒止痛。3. 寒濕阻滯,脘腹痞脹,配蒼朮、厚朴等散寒除濕。另《肘後方》中用草荳蔻與細辛研末口含,可治口臭。《得宜本草》:得熟附子,治寒瘧;得烏梅,治久瘧不止。煎湯宜後下。

(待續)

參考資料

1. 顏正華 中藥學 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P326~P329. P891~P892。
2. 吳貽谷、宋立人(中醫藥管理局編委會) 中華本草精選本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P433~438、P2246~2250、P2258~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