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治療不失能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  趙容萱
   日期:05月29日
 
   

 

 

 

台灣約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 元氣健康講座「免疫風濕疾病」,邀請專科醫師分享治療新知,提醒民眾及早治療,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推動及早治療觀念,理事長蔡嘉哲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愈早治療,緩解的機率愈高,對關節損壞、失能都有較好的保護,病患的健康、生活品質、職場競爭力、生產力都能被保留。

關節炎之王 中老年女性好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小關節的腫痛或晨間僵硬,若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的破壞及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占人口0.4%到1%,台灣約10萬名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其次為年輕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9倍。

蔡嘉哲說,近幾年生物製劑在風濕科治療是如虎添翼,今年起健保又給付三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患者每個月可以趁回診時打一針,方便性更為提高,符合資格的患者一年可節省近40萬元的治療支出,初估每年有4000多名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受惠。

診斷新準則 篩出高風險病患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說,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定病理或影像學特徵,診斷主要靠病人描述症狀描述,以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

2010年,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與美國風濕病聯盟 (ACR)重新研訂新版本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EULAR/ACR新準則,共四項、滿分10分讓病患勾選,總分大於6分就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達到早期診斷、篩選出高風險病患。

舊版準須依賴X光檢測,但X光若出現明顯破壞,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新版刪除X光項目,即使症狀小於6周,只要總分大於6分,仍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讓病患在早期接受積極治療,避免因舊診斷標準發生嚴重的關節破壞。

服用後不適 千萬別擅自停藥

魏正宗說,治療上可分為免疫調節劑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最重要是及早使用免疫調節劑,如甲氨喋呤(MTX)、奎寧(HCQ)等藥,以阻止進一步的關節損害,愈早治療,愈能獲控制。

他建議,病患因個人體質互異,在服用各種藥物或有任何不適、副作用產生時,應盡快與醫師聯絡,千萬不可擅做主張,自行停藥,以免加重病情。

生物製劑 健保有條件給付

近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相繼問市,這些新藥有如定向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不會傷害正常細胞,這就是免疫標靶療法。

已上市的免疫標靶藥物有恩博(Enbrel)、復邁(Humira)、辛普尼(Simponi)、莫須瘤(Mabthera)、恩瑞舒(Orencia)、安挺樂(Actemra),近期即將上市或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約有十種。

魏正宗認為,生物製劑免疫標靶藥物的好處是療效大於傳統藥物,且副作用低於傳統藥物。但是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只有條件給付於嚴重頑固型之類風濕性關節炎。

有研究顯示,用長遠的角度來看病人治療後所獲得生活及經濟助益,比傳統抗風濕病藥物更有經濟效益。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診斷準則

A.關節侵犯/得分
‧1個大關節 0
‧2-10個大關節 1
‧1-3個小關節 2
‧4-10個小關節 3
‧>10個關節
(需至少1個小關節) 5

B.血清學指標/得分
‧RF陰性且CCP抗體陰性 0
‧RF弱陽性或CCP抗體弱陽性 2
(正常上限之1-3倍)
‧RF強陽性或CCP抗體強陽性 3
(正常上限之3倍以上)

C.發炎指數/得分
‧CRP正常且ESR正常 0
‧CRP異常或ESR異常 1

D.症狀持續時間/得分
‧<6周 0
‧≧6周 1

‧A、B、C、D四項總分≧6分
可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抽血檢驗項目:
RF為檢驗類風濕因子
CCP為抗環瓜氨酸抗體
CRP為C反應蛋白
ESR為紅血球沉降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