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高嘉鴻表示,中醫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辨證類型主要可分為「肝腎不足」;「氣血虛寒」;「溼熱下注」;以及「風寒濕痹」類型。治療可從補益肝腎;補益氣血;清熱利濕;以及袪風滲濕著手調理。
嘉鴻表示,中醫辨證用藥,「肝腎不足」者可見膝部痠痛反覆發作、痠軟無力、關節變形或有膝內翻或髕骨外移,伴有頭暈、耳鳴、腰痠。治則療可配合補益肝腎、溫經通絡;藥方可用右歸飲加減。
屬「氣血虛寒」者可見膝關節腫痛,天冷發作,疲勞加重,身形浮胖,臉色白,怕冷,四肢乏力,食少便溏。可配合補益氣血、溫經助陽;用大防風湯加減。
「溼熱下注」者可見膝痛紅腫、覺熱感,得冷則舒。得溫痛劇,痛不可觸,關節不能活動,小便黃赤。可配合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用四妙散加味。
「風寒濕痹」者常見膝蓋腫脹,關節內有積液,患處沉重感,活動不靈活,疼痛持續,天冷、潮濕加重。可配合袪風滲濕、溫經通絡;用三痹湯加減。
高嘉鴻醫師表示,研究顯示,針灸可作為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能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及增進膝關節活動功能。
穴道治療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常用穴位為陽陵泉、足三里、膝眼、犢鼻、鶴頂穴。
針灸除膝部局部穴位外,還需視患者證型的不同,可增加活血行氣的太衝、血海穴;補益肝腎的太谿、崑崙、照海穴;袪濕利水的陰陵泉、三陰交穴;補益氣血的足三里、合谷等穴位。
高醫師表示,還可配合中藥薰蒸方式,幫助關節局部提升溫度、擴增血管,促進氣血循環,代謝掉瘀積物,改善關節肌肉的痙攣,以及炎性水腫現象,降低關節內的壓力;通常可藉由袪風除濕、活血去瘀的中藥材,以熱力將藥效透裡,達到效果。
高嘉鴻也指出,另可配合中醫傷科的理筋、推拿方式,幫助經絡疏通,氣血活絡,散瘀鎮痛,讓關節更順暢,理筋散結。原理是藉由增加血液內鎮痛物質,達到通絡鎮痛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