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飲食習慣差,可能造成「脾虛」形成的氣血虛現象,容易經常頭暈。中醫師余雅雯表示,門診中曾有一位女性患者認為自己貧血,就醫諮詢問到,是否可服用市面上四物飲等補血飲品?如何得知自己是不是醫學上定義的貧血?
患者自訴非月經期也會頭暈,只要姿勢一改變,從蹲下到站起即頭昏眼花,而她驗血檢查的結果卻是正常,因而「很困惑要如何補血?」
中醫師余雅雯表示,這是臨床常見的民眾迷思,「血虛」症候群呈現的虛弱感頭暈,並不代表就是西醫定義的「貧血」;西醫學貧血定義是指血液中紅血球量男性小於450萬/UL,而女性小於400萬/uL,血紅素男性小於14克/dL,而女性小於12克/dL的情形。許多人未經診斷自行服用過多鐵劑,造成腸胃不適,鐵元素卻未被人體有效率的利用。
余醫師指出,針對這名小姐,臨床仔細問診她的生活習慣,發現原來這位患者因三餐不定時,工作繁忙,為了減重而經常食用代餐,在中醫是屬於典型「脾虛氣血虧虛」的症候。
余雅雯表示,發生原因與脾胃虛弱、飲營養不良、失血過多、腎氣虧虛、操勞過度等有關,所以貧血病可不只是女性的專利,有些男性長期慢性腸胃疾病、曾胃出血、痔瘡出血或腎功能不佳等族群,也都較容易發生貧血。
余雅雯表示,中醫認為身體的血又和氣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氣血互根,氣能生血;為陽性動力,能溫煦推動血液到五臟六腑,所以「血虛」者常見合併「氣虛」。中醫在治療上,也有「補血先補氣,氣行血自行」的觀念。
余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血虛證者,除常有頭暈、目眩的困擾外,望診還可見到其面色指甲、嘴唇、顏色蒼白,甚至末梢麻木感,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症狀;合併氣虛有呼吸短淺,容易出汗,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等症。
中醫強調,血液的生成及統攝,有賴於脾氣的健旺;血的貯藏及調節統攝則有賴於肝;而腎主骨生髓,為造血的根本;而血液在周身的循環推動,與心肺之氣的力量有關。因此,診斷為「血虛」,其實與五臟六腑都有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