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標靶治腫瘤,皮膚照護成重點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鄭綿綿
   日期:04月30日
 
   

 

 

 

隨著腫瘤治療的研究與進展,各種標靶治療藥物的新發展,藥物的皮膚毒性與副作用,像是皮膚乾燥、甲溝炎等不適,逐漸成為癌症病患日常照護的重要課題。

癌症治療用藥常見副作用

一般而言,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藥治療的病患,普遍都有紅腫、乾癢與黑色素沈澱等皮膚問題。在目前使用的腫瘤標靶治療藥物中,常引起皮膚反應的藥物主要有: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器(VEGFR)抑制劑等。表皮生長因子受器抑制劑,常見的皮膚副作用為類似痤瘡樣的丘疹、化膿、指甲變化、甲溝炎、皮膚乾燥、口腔黏膜發炎、毛髮質地與數量的改變等症狀。

通常在接受表皮生長因子受器抑制劑的患者身上,痤瘡樣丘疹的發生約有六成至八成,主要從臉部及軀幹上半部開始,嚴重程度不一。主要治療方式為類固醇皮膚製劑、抗生素皮膚製劑、免疫抑制劑皮膚製劑、口服抗生素、較嚴重的病患也會需要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

另外,約有一成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器抑制劑的患者,可能在用藥2~4個月後,出現甲溝炎問題。表現可見指甲周圍開始紅腫疼痛、化膿,可能同時發生指甲碎裂的情形。甲溝炎的疼痛,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根據感染的程度以及病灶發炎程度的不同,通常可能使用局部的抗生素、抗黴菌的藥物,嚴重者可加入外用類固醇製劑。口服的抗生素也會考慮。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振豐表示,癌症患者皮膚副作用日常照護上,針對皮膚乾燥現象,應適度清潔即可,可用溫水洗臉,避免肥皂或洗劑洗去過多的油脂。此外,要局部加強保濕並避免搔抓。日常衣著部分,應盡量保持乾淨清爽,選擇棉質衣物,以避免乾癢的傷口摩擦不適。

另外,如出現甲溝炎問題,日常照護應儘量少碰水及清潔劑,避免穿戴不透氣的手套,還有鞋子避免太緊不合腳,盡量保持患部乾燥,並適當用優碘消毒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