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治療心房顫動,抗凝血藥物不可少

發表於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記者:林宜慧
   日期:11月15日
 
   

 

 

 

東北季風強襲,氣溫下探14度,日夜溫差大,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提醒,秋冬低溫,心房顫動患者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機率變高,冬天因此中風者逾2成,比夏天多10%。

一旦罹患心房顫動而中風,失能嚴重且死亡率更高。以往醫界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但研究發現,台灣人因此發生腦出血的風險,比國外高出1倍。

心房顫動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其他如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也是心房顫動的好發族群。最新版的風險評估指標,將血管疾病、年齡(65至74歲)、女性等3個風險值新增列入,而中、高危險群患者應長期服抗凝血藥,降低腦中風危機。

尹居浩指出,全球大型GARFIELD研究顯示,有3成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值被低估、4成心房顫動患者並未正確用藥,主因是日常飲食受到傳統抗凝血劑治療限制。

尹居浩提醒,心房顫動患者應服用抗凝血藥物,減少血栓形成機會,以預防缺血性中風。目前廣泛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藉阻擋維生素K與凝血因子作用減少血栓形成;新型抗凝血藥物如第10凝血因子抑制劑,皆以抑制凝血途徑中重要因子的方式,阻止血栓形成。

台北市一名82歲陳老太太就是典型個案。幾年前心房顫動造成中風,須長期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醫師囑咐千萬不能吃香菇、芒果、花椰菜等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以免病情惡化。

然而老太太腦中風後記憶力受損,兒女白天上班時只能自行備餐,孩子又無法時刻在旁緊盯,常忘了哪些東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導致病情控制不穩定;每次回診都要抽血,更讓她害怕挨針不想吃藥。直到換藥後,每天口服一次第10凝血因子抑制劑,飲食及用藥不再受限,也不用常回診檢查,吃東西更隨心所欲,不必挨針驗凝血功能,笑容明顯開朗許多。

據統計,國內平均每6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起、每5小時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中風。尹居浩呼籲,有心房顫動、中風等病史民眾,應做好保暖,以免低溫時引發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