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莫名出現關節紅腫疼痛,千萬別當成單純的「成長痛」或運動傷害!1名國中生發燒、全身關節腫痛如刀割,連拿筆、吃飯、上學也無法隨心所欲,就醫發現發炎指數極高,排除感染和惡性腫瘤等疾病,確認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簡稱JIA),若放任不管,恐導致關節變形。
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 常見關節腫痛+晨僵
根據健保資料庫,台灣的發生率為每1萬名孩童有3.8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有19.5人,每年約800多人在國內醫院定期追蹤、治療。臨床從1歲多的幼兒到高中生都有,高峰期發生在 11至15歲。
林口長庚醫院8月在《微生物免疫學與感染雜誌》發表的研究,分析1995年至2010年至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就診的292名慢性關節疼痛逾6週的孩童後發現,其中三分之二被診斷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這群病童確診時約9.5歲,平均有8.7年病史。男孩比女孩稍多,比例為1.21:1。
林口長庚的研究團隊更發現,國內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病童最常出現症狀的部位是膝蓋(59.5%),其次是腳踝(42.1%)、手腕(34.4%)與手部小關節(27.7%)。
成長痛不會紅腫熱痛 多發生在晚上
早上起床時會特別僵硬的「晨僵」特色也是確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的條件之一。至於多數家長認為的「成長痛」,則不會紅腫熱痛,且多發生在晚上,時間也不長。
JIA久病不醫 恐合併失明和血脂異常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表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是小於16歲的慢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症狀是持續的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甚至可能造成行動不便,症狀通常超過6週。患者可能是單側關節發炎,也可能是雙邊對稱。一般來說,並不會出現發燒,但是其中一類的系統性全身性關節炎,則以發燒不退為典型的表現。嚴重的病患甚至可能合併葡萄膜炎,視力破壞,有失明風險。
國內家長普遍對「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這個疾病很陌生,延遲治療的患者不在少數。其實,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如同成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控制關鍵是及早診斷與治療以控制發炎。醫師提醒,若孩子出現慢性關節腫痛的症狀,應尋求兒童過敏免疫氣喘風濕科診療,早期治療,降低發炎反應,約8、9成可控制良好,不再需要藥物,避免關節持續發炎和破壞。
早期診斷和治療,除了可保護孩童的關節之外,也有助於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的孩童,比健康孩子有較高的血脂異常風險,但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發現,58名病童經過18個月的規律治療後,血脂異常明顯改善,好膽固醇上升11%,顯見用藥控制疾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份研究報告已獲刊於2013年6月知名的《關節炎與風濕症研究》(Seminar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國際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