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沉默殺手?高血壓(一)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43期)
   記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林義豪
   日期:11月04日
 
   

 

 

 

前言

全國聯合委員會第七次學會報告 (JNC 7)對於高血壓 (Hypertension, HTN)監測、評估及治療有明確的臨床證據指示。根據JNC 7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80 mmHg,正常人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收縮壓介於120-139 mmHg、舒張壓介於80-89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美國大約有31%的人口有高血壓,45歲之前男性有高血壓的機率大於女性,但在45至54歲間女性患有高血壓的機率卻是略高於男性。目前台灣衛生署統計最新資料指出高血壓性疾病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第九名,國人>20歲人口中就有27.7%的盛行率,超過60歲者高達56%有高血壓疾病,由此可見是不可忽視的疾病。尤其,高血壓患者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性病變,因此血壓控制就變得極為重要,反觀台灣有70-80%的病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疾病,但只有30%左右的病人有接受血壓控制,另外在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其血壓也往往控制不好,許多人就在默默中進展成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素有「沉默殺手」之稱,主要是因為高血壓的症狀在初期或輕微時,相關性並不明顯。一般常見臨床症狀較輕微包括頭暈、頭痛、耳鳴、後頸發硬…等;較嚴重時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流鼻血、胸部不適…等症狀。
 

病因學和生理學

高血壓可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續發性高血壓。根據統計有>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的高血壓,其病理生理病因學都不太清楚,但有研究指出基因因素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原發性高血壓本身無法治癒只能控制;<10%的病人屬於續發性高血壓,這些病人通常有多方面的缺陷疾病,其中慢性腎臟疾病或腎血管性疾病所導致的腎功能障礙是續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原因,或是藥物使用而導致的血壓過高,此類病人就有痊癒的可能。血壓控制有多重機制,若失常就有可能會導致原發性高血壓,包括: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血管降壓機制、神經機制的異常、周邊調節功能受損和利鈉激素失調 (Natriuretic Hormone)等。RAAS是複雜的內生性系統也是調節動脈血壓的重要機制。主要是藉由腎臟來活化和調控RAAS,進一步調節鈉、鉀及體液平衡。也就是RAAS系統主要影響血管張力和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對調節血壓的平衡有很大的影響。利鈉激素會藉由抑制鈉鉀離子ATP(sodium and potassium-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Na+- K+ ATPase)來干擾鈉離子通過細胞膜的運輸,若腎臟排鈉功能有先天性的缺陷,則可能導致血液體積的增加。理論上,血液循環中利鈉激素的濃度若因代償作用而增高,則會使得鈉離子和水隨尿液排出的量增加,藉此降低血壓並維持體液平衡。此激素也被認為會阻斷鈉離子由小動脈平滑肌細胞釋出的主動運輸。最後,增加了細胞內鈉離子的濃度,也就會提高血管張力和血壓。
 

診斷準則

大部分的病人沒有明顯相關性症狀,所以高血壓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生理上主要特徵是血壓值的升高,但我們不能單憑一次的血壓測量值過高就診斷為高血壓。在一般的臨床案例中平均需做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測量,然後將血壓值平均後才可以用來確立診斷是否為高血壓患者。其實有很多的因素會導致所測血壓值偏高,稱為假性高血壓(指的是所測量出的血壓值為假性增加),多出現在患有長期糖尿病的老人,或僵直性肱動脈鈣化所導致的慢性腎疾病的老年人身上,又或者是白袍高血壓症。因此平常的血壓監測就顯得非常重要,醫生多半參考病人平常的血壓紀錄來調整藥物的治療。最好是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動態血壓監測儀記錄一天24小時每隔一段時間的血壓值(大概分早、中、晚三個時段),白天血壓值不超過140/90 mmHg,夜間不超過125/75 mmHg 以及一天24小時平均血壓值不超過135/85 mmHg為準則。若是自我檢測血壓,最佳的時間是在清晨,因為血壓的第一個高峰大多出現在清晨,這也可能是心腦血管事件通常發生在清晨的原因。病人自我監測血壓可用來區分白袍高血壓與原發性高血壓,藉此來判斷病人是否為白袍高血壓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