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風可以用聽的?台灣每年約有3-5萬人發生嚴重程度不等的腦中風,尤其好發於老年人的「頸動脈狹窄」,更是導致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台中榮總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指出,血流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可能會因壓力差而暴衝產生雜音,提醒高危險族群在體檢時,不只要聽心、聽肺,還要記得聽頸!
中風分兩種,一種是出血性中風(腦溢血),一種是缺血性中風(腦梗塞)。近年國人對高血壓的控制越來越好,出血性中風逐年減少;但卻因抽菸飲酒等不良習慣的盛行,導致血管老化、血液濃稠,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現象,使得缺血性中風患者日益增多。
崔源生醫師說明,若頸動脈阻塞狀況不嚴重,通常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已有中風的徵兆,或是頸動脈阻塞大於60%,則建議以侵入性治療打通患部,分別為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及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前者為內科微創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出血風險低,術後2-3天即可出院,後者以外科手術切開頸動脈血管,再將阻塞粥狀硬塊切除,手術時全身麻醉,需住院5-7天。
「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高達九成都是70-80歲的老人家!」,崔源生醫師說,「如果用四線道大馬路來比喻頸動脈,考量到年長患者對於麻醉的耐受度及出血的風險,通常建議使用動脈支架置入術,打通三個線道,讓血液能夠通暢即可。」
對於較能承擔手術風險的中壯年患者,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崔源生醫師曾收治一位49歲中風患者,頸動脈99%嚴重阻塞,緊急以導管氣球擴張,推擠血管斑塊讓血流得以通過,之後再以傳統外科手術切除斑塊,術後情況良好。
許多中風患者長期依賴藥物治療,卻仍發生二度中風甚至三度中風,不僅死亡率大增,還可能導致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崔源生醫師建議,頸動脈的治療需要內、外科共同評估,目前動脈支架置入術已相當普遍且有健保給付,患者無需過度畏懼手術,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崔源生醫師特別提醒,頸部聽診有雜音者及60歲以上民眾,建議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做更精密的檢查;三高或是抽菸飲酒等習慣者,至少每2年檢查一次,而頸動脈已阻塞達50%以上的中風高危險族群,更要一年一次定期追蹤,以防憾事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