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國立高雄大學的研究報告,有一種「人工鼻」可以偵測導致敗血症的細菌氣體,有助拯救性命及降低醫療成本。
研發人工鼻的科學家今天在美國化學學會研討會表示,人工鼻可在24小時內測得病人血液是否含有導致敗血症的病菌,比傳統方式快2天。
國立高雄大學研究員蘇楷立(JamesCarey)說:「我們找到方案解決醫院25多年來以血液培養法診斷血源性細菌感染病碰上的重大問題。目前的技術涉及在容器中培養血液檢體,耗時24至48小時只能測得細菌是否存在。」「還要另採步驟和額外24小時或更久的時間,才能判別細菌種類,對症下藥。這時患者器官可能已經受損,或死於敗血症。」
在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美國化學學會的研討會中揭露的「人工鼻」,為一個手掌大小的塑膠瓶,內裝有可幫助細菌生長的滋養液;塑膠瓶內裝有小小的化學圓點矩陣,圓點會依細菌產生的氣體產生顏色變化。
根據美國化學學會發布的新聞稿,蘇楷立說這款新裝置可以判讀8種經常危害人體的細菌,在臨床相關環境下,準確度近9成9。
據研討會引述數據,美國每年逾25萬人死於敗血症,相關醫療費用每年超過200億美元。蘇楷立說,人工鼻「幾乎全球各地都可使用,成本低廉,所需訓練也降到最低」。
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醫師黃景泰表示,從研究團隊的發現及描述可推估,人工鼻可用於醫學輔助,不過仍不能取代傳統細菌培養方法。
黃景泰說,敗血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族群,是細菌跑到血液中,因免疫力不足而引起,感染源可能是細菌、病毒、黴菌等,治療方法是找到源頭治療,並透過培養方式找出細菌,常見包括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等。
過去培養細菌時間需要兩天或以上,從人工鼻研究介紹可知,若能在24小時內測得病人血液是否有導致敗血症的病菌,將可縮短細菌培養時間,有助於治療;不過仍需知道人工鼻原理,才能了解對於未來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