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蒐》泳池消毒副產物危害健康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8月19日
 
   

 

 

 

擔心泳池「消毒副產物」(DBPs)危害健康,增加癌症、氣喘、過敏風險,部分國外媒體及專家建議多考慮海泳。海泳雖較無吸入這類有毒物質的風險,但要留意水母螫傷,生物、礁岩刺傷及溺水等問題,抵抗力不佳或身上有傷口者,仍需小心感染風險。而在戶外野溪戲水,儘管空氣較清新,但溺水及撞傷危險性也頗高。

泳池及自來水廠淨水過程中添加含氯消毒劑,但消毒劑與水中天然或人類的皮屑、毛髮,汗液等有機物發生反應,產生如三鹵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等「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主要經呼吸道吸收,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燒開水、淋浴、室內游泳時都必須通風換氣,減少吸收量。家中用水部分,可考慮加裝能濾除三鹵甲烷的濾水設備。

若干研究顯示,泳池的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含量遠比自來水高,且飄浮在水面上方,游泳換氣過程中容易吸入。「消毒副產物」比消毒劑本身危害更大。同時,加氯不一定能完全杜絕微生物增長,泳池的管理及泳客健康衛生狀況也是變數,各地衛生局稽查,仍偶發現泳池大腸桿菌數呈陽性及總生菌數超量。

泳客休息時多半赤腳在泳池邊活動,然而游泳池畔如果清潔不佳,民眾容易感染疣,病灶位置,以腳底居多,以及手指等處,目前皮膚科臨床治療以冷凍治療為主,游完泳後徹底清潔,可以降低感染機率。

游泳是消暑、舒壓健身的最佳運動之一,台灣對於泳池的標準,餘氯量需保持0.3ppm-0.7ppm間。室內游泳池空氣氯氣濃度應在1ppm以下。

民眾除了尋找通風良好乾淨衛生的場所游泳外,更要觀察是否每2小時自行監測池水酸鹼值及餘氯量,並清楚公告監測結果。

至於海泳,雖較無消毒副產物的困擾,但並非毫無風險,海洋弧菌除了腸胃道,另一感染途徑為傷口感染,通常是因傷口接觸到含有病菌的海水,或被蝦、蟹類刺傷,感染部位出現腫脹、紅斑,進而形成水皰。一旦出現組織壞死,可能發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達2成以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指出,海水中的海棲分枝桿菌可能從傷口進入,感染皮膚表層;若遭海中生物刺傷或本身傷口未癒,免疫力較差,感染海洋弧菌風險增加。建議民眾避免在有皮膚傷口時下水游泳或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