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電療+輔具,刺肌垂足助復健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李建志
   日期:8月5日
 
   

 

 

 

36歲陳先生是航空公司維修機師,原本就有高血壓,他認為自己年輕不以為意,總是不規律服藥。某日在朋友家作客時突然失去意識,送醫檢查診斷是出血性腦中風。經手術治療,身體狀況逐漸改善,但半側手腳卻沒有知覺,不聽使喚。

腦中風的倖存者常留有許多後遺症,包括肌肉無力、肌肉痙攣、姿勢控制異常與行動能力受限等,導致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無法從事原有的工作,造成社會家庭負擔,因此,中風後的復健治療扮演恢復功能的重要角色。

神經性垂足是中風後常見後遺症,主要區分為張力型與無力型。

張力型主要是由於小腿後側的踝蹠屈肌群張力過強所造成,無力型是小腿前側的踝背屈肌無力所造成。垂足患者大多使用異常的步態行走,使得走路速度較慢、距離較短與較耗費體能,也容易絆倒。

腦中風患者與家屬的復健目標,大多希望患者獨立安全行走,因此垂足相當困擾病患本身與醫療人員。

一般神經性垂足的保守治療,包括針對較虛弱無力的踝背屈肌進行肌力訓練與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希望病患在正確的時機促進肌肉收縮,促成正確步態。

肌能系貼紮(kinesio taping)可以協助並誘發肌肉的正常動作,還可以輔助維持足踝在功能性的角度位置。

職能治療師也可以根據患者實際需求,製作「踝足裝具(ankle foot orthosis,AFO)」,使用低溫熱塑材質,兼具支持性與舒適性,可協助患者練習站立與行走,也是臨床醫療人員較常使用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