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系列 - (12)疲勞、打鼾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局 

作者:陳亮恭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疲勞、打鼾是民眾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困擾,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小心它可能是身心健康亮起紅燈的警訊。

疲勞是民眾就醫很常見的問題,對於臨床醫師來說,雖然疲勞感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症狀,但是經過檢查之後,有些病人的確可以診斷出身體或精神心理的疾病;很多民 眾也以為打鼾是疲勞引起的,其實不然,雖然單純打鼾並不致於影響健康,但是,假如打鼾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那就不一樣了。疲勞、打鼾是否會影響健康?我們將深入探討,並且告訴大家如何自我照護。

疲勞
以一般常見的病因來分析,疲勞的病患中約有20%到40%可以發現是身體疾病(但疲勞感不完全來自這個疾病)50%到65%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完全找不到病因的約只占10%到30%。

疲勞感時間長短是重要診斷依據
以 身體疾病來說,感染症可算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來說多為病毒感染,不少慢性倦怠的患者偶爾可檢驗出EB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證據,至於EB病毒和流感病毒 所扮演的角色,目前並不是相當清楚,特別是長期疲勞的患者,有可能是先罹患憂鬱症後,出現病毒感染,因此,很難將疲勞完全歸因於哪一個單純的因素。此外, 代謝性的疾病也很常引起疲勞,例如甲狀腺疾病和電解質失衡;另外就是藥物副作用與藥物交互作用,所有的藥物中最常造成疲勞感的是鎮靜劑、抗組織胺類、乙型 交感神經拮抗劑、利尿劑、和精神科藥物等等。
精神心理方面,最常見的診斷為憂鬱症、焦慮症或身心症,一般來說,疲勞感若在1個月內消失,通常有70%的案例為身體疾病;反之,疲勞感維持4個月仍然存在,約有76%的個案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因此疲勞感的時間長短是臨床上一個很重要的診斷依據。
 


【案例】
23 歲的小芬原本在英國唸大學,生活適應、功課都很理想,但在一場感冒之後,她開始有疲勞的感覺,起先不以為意,但是慢慢的除了疲勞之外,她還出現注意力不集 中、渾身痠痛、失眠、頭痛、以及腸胃不適的現象,功課也一蹶不振,讓小芬更感挫折。雖然她持續就醫,也找不到明確的病因,英國的醫師最後開立一份「慢性疲 勞症候群」的診斷書,並建議小芬休學,還安慰她因為這個病症而必須休學的人大有人在。小芬因此休學回台休養,後來逐漸康復,在隔年回到英國繼續完成學業。

慢性疲勞症候群—壓力、焦慮、憂鬱、沮喪
一 般人有莫名疲勞感時,常會以為是肝臟、腎臟功能不佳或甲狀腺疾病、心臟、貧血或內分泌失調等。事實上,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有時疲勞感的原因很單純,可 能就是身體真的疲勞了,只要適當的休息與調養,都會在短時間內恢復。但是有些病患有長期疲勞的問題,卻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因此,醫學界在1988年,將 這些症狀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作為診斷名稱,用來統稱這些長期受疲勞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目前「慢性疲勞症候群」尚無特殊診斷測試方法, 且因許多疾病都會有疲勞無力的症狀,故在診斷前應細心排除已知可治療的狀況。「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仍在探討中,大多數患者與壓力、焦慮、憂鬱及沮喪等 情緒有關,「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嚴重度表現每人不同,且在同一個病患身上隨時間之不同亦有變化。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一直受到爭議,基本上,病患須符合兩項標準才可被診斷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1. 以臨床診斷方式排除已知醫學問題後,仍持續6個月以上有嚴重慢性疲勞症狀時,且有4項或4項以上的下列症狀同時出現:短暫記憶或集中力受損、喉嚨痛、淋巴結腫脹、肌肉疼痛、無紅腫性多處關節疼痛。
2. 新出現或嚴重的頭痛、睡眠後仍無法恢復精神,且這些症狀連續維持6個月以上或持續再發。
有 報告指出病毒感染為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可能因子之一,然而,有許多人仍舊無法找出任何患有此症的線索,他們只是發現自己漸漸(有時為突然性)感到非 常疲憊且無法應付這種狀況。「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實成因目前尚不清楚,然而大部分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最初通常都以病毒感染開始,故有些研究 者懷疑它可能是由於病毒所造成。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曾在輕微感染後經歷過數天或甚至數周極度疲勞之感,只是目前的研究尚未有特定的證據顯示哪一種病毒確 實會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造成身體傷害。

壓力會降低免疫力 身體容易被感染
近來的研究指出,「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為神經系統發炎反應所造成,而此發炎反應可能為自體免疫或某類免疫反應的結果;當病毒感染併發免疫反應缺乏,或其因子如:年齡、先前疾病、壓力、環境或基因變異時,便可能發生「慢性疲勞症候群」。
 


打鼾【案例】
35 歲的憲哥是公司的重要幹部,做事認真負責,最近會議上常常看到憲哥打瞌睡,但是,憲哥每天都睡上6-7個小時,卻感覺每天都睡不飽,也幾乎隨時都會打瞌 睡,而且同事也說,憲哥的睡眠狀況不錯,只是鼾聲如雷。近來,憲哥發現他常常有氣促的現象,稍微走一點路就喘不過氣,四處就醫後都找不出原因,只知道他的 心肺功能下降,最後被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有礙健康
打 鼾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統計發現40至60歲之間的人,有60%的男性及40%的女性都有打鼾現象,而打鼾的人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機率約是 10-20%。雖然單純打鼾並不至於影響健康,但是,如果打鼾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那就不一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除了打鼾之外,還會在睡 眠中反覆發生呼吸中止現象,長此下去會造成心肺功能不全,所以必須加以治療。
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發生與上呼吸道的狹窄有關,打鼾是上呼吸道中組 織的間歇性阻塞及振動,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更合併上呼吸道的明顯阻塞,睡眠中的肌肉放鬆會使狹窄情形更加嚴重,讓症狀更明顯;但是,長久打鼾是否會演 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目前尚無定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為發生多次的睡眠中斷及低血氧,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且因為嗜睡及注意 力不集中而引發不少交通事故,目前其重要性日漸受到重視。
病患有打鼾的病史,但是通常都不自知或不願意承認。常常都是因為另一半受不了才帶他來求 醫。比較嚴重的情況,通常是患者因為白天常打瞌睡而自行就醫,有打鼾又有白天嗜睡的情形,則必須安排睡眠檢查(全名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有阻 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可以偵測出是否有呼吸中止現象,並區分呼吸中止是否為阻塞型、中樞型或混合型。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療方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有幾個常見的治療方法:
1. 保守治療:肥胖是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一個很大的因素,因此減重是非常重要的。其他還包括:側睡以減少上呼吸道軟組織往後塌陷而造成阻塞;避免夜間飲酒及使用鎮靜劑、安眠藥、肌肉鬆弛劑、抗焦慮等藥物。
2. 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機器會產生一個持續的氣流,維持呼吸道的通 暢,至於所需要的氣流壓力,會因個人阻塞的嚴重度不同而做調整。目前雖然CPAP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高達3成以上的患者會因為漏氣、面罩的壓迫、 呼氣的阻力、管路的重量、氣流乾燥、攜帶不便等因素而半途放棄治療。但是,只有持續的使用(每晚至少4小時)才會達到治療的效果。
3. 口內裝置:利用各種不同形式的口腔矯正器,將下顎及舌頭拉向前方,以此擴大呼吸道來減少呼吸阻塞,所以效果不一,目前相信是對輕度病患較有助益。
4. 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軟顎整形手術、雷射懸壅垂整形手術、無線電波軟顎手術、無線電波舌根手術、扁桃腺樣體切除術、鼻部手術等,但須審慎評估及了解其風險、成功率、復發率及副作用。
5. 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較有效的藥物治療。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好發因子
「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好發於年紀30至50歲間的婦女,症狀極類似於大部分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如:肌肉疼痛、頭痛及疲倦,其症狀通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形成,可維持6個月或以上的時間。
其他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為:
1. 壓力:壓力會使人疲勞,因為它可能降低身體免疫力,容易被感染,長期壓力亦會影響心情,且可能對腦部有其他重要的影響,這些現象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是由於慢性壓力所造成。
2. 生活上的衝擊,如:失去另一半、離婚、工作或生意失敗、搬家或結婚、開始新工作等,都會增加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危險性。
3. 有完美主義人格特質者,也要小心別讓自己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危險群中的一員。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1. 性別:男性得病的機會約為女性的2至8倍,但是女性在停經後,罹病的機會則與男性相當。
2. 年齡:隨著年紀增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減少,因而也增加了罹病機率。
3. 肥胖:體重過重者,較有危險性。
4. 頸圍:男性大於17英吋,女性大於15英吋者。
5. 解剖構造異常:舌後或後懸壅垂空間過小、舌頭太大、扁桃肥大、口、鼻咽軟組織過多、軟顎過高、下顎後縮、下顎過小或顏面畸形。
6. 特殊先天性疾病:例如唐氏症。
7.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
8. 喝酒、服用鎮定劑或安眠藥。


回到「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系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