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丹參化學成分與炮製的選擇(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15期)
   記者: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 陳芷葳 藥師
   日期:
 
   

 

 

 

 

另外,也有學者就丹參生品及不同炮製品的體外抗菌活性研究發現丹參對SA的抗菌最強,對ESBLs的抗菌最弱;炒丹參的抑菌圈最大且相同,其次就是酒丹 參。SA抑菌圈大小依次為炒丹參>酒丹參>醋丹參>生丹參>米炒丹參>丹參炭。MRSA及ESBLs抑菌圈大小依次為炒丹參>酒丹參>生丹參>醋丹參>米 炒丹參>丹參炭。(表6)15

另還有學者為研究丹參片炮製過程中乾燥及切制兩個關鍵環節,分別從商州大荊、山陽十裏、山陽高壩、洛南靈口、洛南永豐五個藥源基地隨機採挖丹參鮮藥材,以 丹參的丹酚酸B和丹參酮ⅡA含量為標準,顯示丹酚酸B烘乾時隨著溫度升高,丹酚酸類結構破壞量也隨之升含高,故丹酚酸B含量由高到低分別為陰乾=曬 乾>30℃烘乾>50℃烘乾。另長時間浸泡於水中會使有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浸出,造成散失最多,而乾切片時可去除一些表面泥土、鬚根等雜質,反而比浸潤後 含量更多,而水洗後切片時,丹參與水接觸的時間在5分鐘內,不易造成水溶性成分的損失,故丹酚酸B含量由高到低分別為水洗後切片>乾切片>原藥材>浸潤後 切片(表7)

在曬乾的過程中因為丹參藥材中水分的散失,造成丹參酮ⅡA含量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故丹參酮ⅡA含量由高到低分別為50℃烘乾>30℃烘乾>陰乾=曬乾。 而丹參酮ⅡA主要位於皮部,而皮部粗糙多鱗片,切制時易大量脫落,故丹參酮ⅡA含量由高到低分別為原藥>水洗後切片>浸潤後切片>乾切片(表8)。16

結論

在含有熱敏感性物質為主要有效成分時,加熱方式或加熱速率上的變化對產品有效成分的保留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溶劑組成、提取溫度、時間、次數都相同的條件 下,不同的加熱方式或升溫過程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及含量都影響甚大。加上近代學者也研究出不管是以醇浸出物的量或水浸出物的量作指標分析的結果,都是以酒 丹參含量最高,即質量最好,如此正應證了何以酒丹參成為明代起的主要的炮製方法。實驗的結果與用藥經驗吻合,所以說傳統中醫對火候及酒丹參的要求可是有現 在科學的理論根據的。

 

參考資料

12. 程立方、楊建新、曲永勝。丹參炮製質量分析。時珍國醫國藥2010;21(2):400-401
13. 常明泉、陳芳、黃良永、袁勝浩、葉立紅、葉方、安志斌、楊光義。不同酒制工藝對丹參中丹酚酸B含量的影響。醫藥報導2011;30(9):1205-1207
14. 常明泉、袁勝浩、黃良永、葉立紅、李邱、安志斌、楊光義。不同酒制工藝對丹參中丹參酮ⅡA含量的影響。中國藥師2010;13(12):1736-1737
15. 李昌勤、趙琳、楊宇婷、康文藝。丹參生品及不同炮製品的體外抗菌活性研究。中成藥2011;33(11):1948-1951
16. 李筱玲、劉寒霜、王凱。炮製對丹參片質量的影響。陜西農業科學2009:8-1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