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草部上品。歷代諸家本草皆收錄之。市場品可見有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擬丹參(S. paramiltiorrhiza H. W. LI et X. L. Huang)、滇丹參(S. yunnanensis C. H. Wright)、南丹參(S. bowleyana Dunn)、白花丹參(S. miltiorrhiza Bunge var. miltiorrhiza f. alba C. Y. Wu et H. W. Li)等五種丹參類藥材,而在台灣現今丹參之市場品,雖有學者指出僅發現有丹參及擬丹參二種1,然就筆者搜集之市場品,確實另有山丹參(白花丹參)之使 用,本文茲就國內外文獻期刊之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分別介紹白花丹參之基原及其DNA定序鑑定結果、炮製對成分之影響、污穢物質(異常物質)研究結果。
二、基原及DNA定序鑑定結果
白花丹參為大陸山東省特有品種,為了與大陸藥典收載的丹參(為紫花丹參)相區別,故藥材名命名為白花丹參,本品為丹參變型「亦有人認為是不同品系 (forma)」,主產於山東省萊蕪、泰安、臨沂。在台灣,中藥進口業者習慣將集散地或生產地加於藥材名稱上,可能因此白花丹參在台灣市場品中習慣稱為山 丹參。其在植物外觀形態上與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幾乎無法區別,最大區別點在於丹參開紫花,山丹參開白花。學者在對鼠尾草屬(Salvia)之基因歧異度(Genetic diversity)研究中2,可明顯看出丹參與白花丹參基原極其相近,另在《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1版中明確指出白花丹參學名Salvia miltiorrhiza f. Bunge f. alba C. Y. Wu et H. W. Li為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同義字(synonym),顯示出市售山丹參藥材與《台灣傳統藥典》法定的丹參極其近緣,《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年版亦將山丹參(白花 丹參)收載其中3。
三、炮製對白花丹參有效成分之影響
丹參化學成分的研究相當多,一般我們認為丹參之有效成分包含兩大類,即脂溶性的丹參酮類與水溶性的丹酚酸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即分別 規範丹參之丹參酮ⅡA (tanshinone ⅡA)與丹酚酸B分別不得少於0.20%與3.0%,學者對山丹參化學成分與指紋圖譜之研究指出,成分與丹參基本相同4,如含有丹參酮ⅡA (tanshinone ⅡA)、隱丹參酮 (cryptotanshinone)、丹參酮Ⅰ (tanshinone Ⅰ)、丹參新酮 (miltirone)、柳杉酚 (sugiol)、丹參醇A (danshenol A)、β-穀固醇 (β-sitosterol)、胡蘿蔔苷 (daucosterine)5在《山東省中藥材標準》2002年版亦規範丹參酮ⅡA不得少於0.20%4。
中藥廠一般習慣使用原藥材,中藥局為便於調劑習慣使用飲片,學者亦將山丹參炮製(如切製、酒製、米炒等)做分析6,結果顯示其不同炮製品中丹參酮ⅡA含量 高低為:原藥材>生品飲片>米炒品>酒製品,丹酚酸B含量高低為:原藥材>生品飲片>酒製品>米炒品(如表一),其結果說明炮製對山丹參中丹參酮ⅡA和丹 酚酸B含量有一定的影響。丹參酮ⅡA和丹酚酸B不穩定,光照及溫度對其都有影響,米炒、酒製加熱溫度升高使丹參酮ⅡA、丹酚酸B部分損失,含量降低。生品 飲片相對於原藥材,要經過洗、晾、曬、潤、切等炮製過程,使其丹參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有所降低。因此白花丹參應以原藥材入藥,切不可曝曬,忌沖洗,以 免有效成分不必要的流失。(待續)
|